第25章 閑來居鄉里(二)(1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03 字 2020-08-30

【昨天的第二更,現在才趕出來。看看今天能不能按時完成今天的份。】

見著王旖和韓岡要長談的樣子,雲娘又一次起身,「姐姐你三哥哥先聊著,小妹先去看看娘娘那里有什么吩咐。」說著便要避讓開去。

「妹妹莫急著走,還有事要問一下妹妹。」王旖拉著雲娘不讓她走,一起坐了下來說話。

見著王旖越來越有大婦的氣度,王家家庭教育出來的結果,讓韓岡心中越發的安心起來。要是如沈括的賢妻那般含酸夾忿,這家里就沒法兒呆了。

韓岡不想鬧得家中不寧,就必須將平衡踩得好,其實很是傷神。也難怪王安石不肯納妾,說起來,在家中踩平衡,並不比在官場站隊要簡單。

不過這也是韓岡自找的。不是說他納得妾室太多——區區三人就算多,讓那些隨隨便便身邊就十個八個妾室侍婢的官員笑掉大牙——而是他將雲娘她們太放在心上。

如今的世情,少有將侍妾當常人看待。都是如同貨物一般,想送人就送人,缺了後就再買。換得勤的,三四年身邊人的臉就換光了。有時候生了兒子,或是懷著身孕,照樣能遣離家中。

比如名震千古的包拯包孝肅,他的兒子包綬,就是妾室所生。而且這名妾室是在懷孕的時候,就被發遣回家。要不是包拯守寡的長媳崔氏,派人送錢送物,等包綬出生後又抱了回來,包家真要絕嗣了。

包拯去世時,包綬才五歲,因包拯的遺表而被蔭封為太常寺太祝——這個從九品京官的本官職位,是專門為宰執官的兒子所准備,用來蔭補的官職,王旁身上的官職,便是太常寺太祝——前幾個月韓岡尚在京中時,聊天中說起最年輕的京官,正好包綬因覃恩而升為正九品的大理評事,被王雱拿出來當現成例子。

包拯為人正直,世所公認,包青天的名字到千年後依然如雷貫耳。他將妾室遣送出門,不能說他有錯,從如今社會的風氣和道德上,他也完全沒有不對的地方。

只是韓岡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對於周南、素心和雲娘,他都是發自內心的去關愛。而正妻王旖,溫婉堅強的性格也極是讓韓岡喜歡。

就是因為掛在心上,自然要為之煩心。只有心無縈懷,才能冷靜處理事務,那是無欲則剛的境界了——對自家人韓岡倒是做不到。

幸好四女都很平和的性子,也知道韓岡不會喜歡她們爭風吃醋,心中也許各有想法,但為了良人還能做到謙讓體諒。使得家中的事情,並沒有占去韓岡太多的精力。

現在他關心的是如今熙河路核心的鞏州,該如何處理屯田方面的事務。夏糧的收獲,比起開疆拓土還要重要。而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棉花為主的經濟作物則更為重要。

只是韓千六能看到的檔案,韓岡就看不到。他已經不是熙河路的官員,有些數據必須得靠韓千六給找來。

從韓千六口中,韓岡聽到了今年的夏糧產量。比他預計得情況要好得多。自家父親的確在農事方面有一手——這已經得到熙河路上上下下的認同,甚至還得到了天子和宰相信任——說起來,善於種植的老農所在多有,但有運氣得到這個職位的也只有韓千六一人。

鞏州今年的糧食收成,已經超過三十萬石,往四十萬石走。對於正式開發不過三年的邊疆州郡來說,這個數字絕對不少了。

只不過這些收入並不是能歸入常平倉的數量。其中雖不包括移民們開墾荒地的出產,但即便是官田,也只能拿一半入庫,剩下的還要給租佃和屯墾者留著,從沒有一口全吞的道理。而且田地開墾雖說越來越多,卻因為人手跟不上需要,無法悉心打理,糧食平均畝產量只有一石出頭,比起剛開始的時候,還要低了一些。

真正能放入常平倉的口糧,只有十五萬石上下。上陣廝殺的軍漢,消耗的糧食一年最少也要四百斤。馬匹對糧食的胃口是普通士兵的三四倍,此外還需要更多一倍的草料補充。要供給熙河路兩萬三千名常駐軍、三千八百余匹軍馬的日常消耗,十五萬石也就能滿足七成左右。

另外不能忘記,這些士兵有四分之一是把家人遷到了熙河來,他們也要吃飯,雖然是用軍餉購糧,不是官府免費提供,但吃掉的糧食還是實打實的,都是來自於本路。

這樣一算,常平倉每年的收入至少要二十萬石才夠保底。而要想對災荒、兵事做准備,必須要達到三十萬石。幸好開墾下來的田地,幾年後就會變成所謂的熟田,只要管理得宜,日後也許不比關中的白渠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