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臨亂心難齊(一)(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15 字 2020-08-30

又說了幾句,王安石從崇政殿中告辭出來。

回到政事堂,兒子王雱正在廳中等著他。

王雱到了中書過來,是要說著經義局中的公事。王安石雖然提舉經義局,但他基本上不往經義局去,只能勞煩王雱來稟報。

作為宰相,王安石身上的兼著的差事不少,編纂朝廷政令、律法的編敇局,編寫國史的史館,還有就是編寫科舉教科書的經義局,這些文事、政事方面的職司,都是要他這個宰相來提舉。

不論是法律條令,還是國史,又或是國家教材,都是宰相身上的任務——就如《武經總要》,署名的曾公亮,他當時就是宰相;《太平御覽》的主編李昉,當時也是宰相——這是宰相的權力范圍,提舉之位不會交到別人手上。就跟後世國務院的最高領導,許多時候都會兼著某某領導小組一般——官僚社會,古今如一。

不過王雱說是來稟報經義局中的最新情況,其實也只是借口而已,王安石稍稍問了幾句,就放到了一邊。父子兩人談論的乃是事關天下的要事,回到家中都討論不完,要在政事堂中繼續。

現在王安石面臨的情況很是危急。這並不是政府中事——新黨之中,呂惠卿和曾布之間關系依然緊張,可王安石自問還鎮得住他們。而詩書禮三經的釋義,也差不多快完成了。《詩經》、《尚書》兩部,是自己列出大綱,而由王雱、呂惠卿領銜編寫,只有《周官》一部,是由王安石自己親自寫的。新法的推行還算安定,政事、軍事、財務等方面的變革都是卓有成效。

眼下,會直接影響到王安石官位的問題,還是今年的旱情,以及明年在預料之中的飢荒和蝗災。

「京畿一帶的出苗的情況,下面都報了上來。玉昆寫的信中,也說的很清楚了,黃河灘上盡是蝗蟲卵,億萬之數,來年就是漫天飛蝗。而白馬縣的麥田,眼下也只有六成出苗。情況的確很糟。兒子在經義局中,還能聽到外面的消息,說是市井中已經開始有人在暗中囤糧了。」王雱臉色沉重,瘦削的雙肩似乎都有些支持不住現在的壓力,「不知能不能讓東南多運一些糧食進京,就算只有十幾二十萬石,關鍵時候拿出來,能一舉讓那一干奸商折光老本。」

王安石的神色與兒子一般沉重。如果災害繼續嚴重下去,他作為宰相,肯定要負全責。天人感應就是攻擊他下台的最有效的武器。盡管在重臣中,相信這一理論的人並會不多,韓琦、富弼、文彥博、呂公著,乃至司馬光,都不會信。但並不妨礙他們拿著這個作為武器,來攻擊自己。

「兩浙從入秋後也少雨,秋糧比往年減了有兩成,潤州都報了災情。能保證一百五十萬石的額定,兩浙轉運司已經是竭盡所能。其他幾路,情況也不算好,淮南也一樣有災。潤州干旱,方才已經奏請官家撥常平司糧三萬石,此前報了飢荒的淮南東路的真州、揚州,也各撥三萬石,募飢民興修農田水利。」王安石嘆了口氣,「而且最近氣溫驟降,汴河轉眼就要封口。就是有再多的糧食也運不過來。」

「不知能不能今冬不閉汴口?」王雱提議著。

「可河冰怎么辦?」王安石想搖頭,突然又停住。到了冬天。汴河因為河中上凍,就要封住汴口,停止航運,等到來年春時解凍後,才會開啟汴河河口,讓綱船南北通行。不過若是能利用上這個冬天,京中的情況也許會好轉不少。

見到父親心動,王雱立刻提議:「不如急招景仁【侯叔獻】回京來問一問。」

侯叔獻在新黨中出了名的精擅水利,是新黨中的中堅力量,也是王安石處理新法實務的重要助手。

侯叔獻從熙寧二年農田水利法和均輸法一開始推行,就開始接手灌溉淤田等事,經由他手所淤灌出來的良田,多達萬頃之多。原本汴河兩岸,因為洪水決堤而造成的兩萬頃荒廢的鹽鹼地,在他的治理下,也已經恢復了很大一部分。現在他是都水監,管理天下水利。不過因為他又兼著河北水陸轉運判官,現在不在京中。

王安石沒有多作猶豫,點頭首肯,拿起筆墨,便書就了一份堂札,畫了押,蓋了印信,讓書辦送了出去。

望著透窗而入的燦爛夕陽,王安石嘆道,「希望景仁能早點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