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51 字 2020-08-30

「最好能盡快解決這個問題。等到兵臨城下,再來議論此事,那可就是來不及了。」

「不知李將軍准備站到誰一邊?」

同樣的問題在短短的時間內,於興慶府中出現過多次。眼下的國中局勢,容不得人首鼠兩端,已經到了必須分邊站了的時刻

最大的麻煩是秉常的長兒為耶律氏所生,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只要不出意外,那個讓人怎么都不能看順眼的小子,就是未來的西夏國主。

都已經到了這個田地,母子親情也沒什么好講究的了。在權力之爭前,親情什么的,都是可有可無的。

「有梁太後在,肯定是會幽禁,但總能留陛下一命,而陛下如果得勢,那就說不准了,遼人性格凶殘,可不會願意留後患。李將軍,你說能讓陛下成為弒母之人嗎?……還有潑喜軍,宋人之中,能工巧匠頗多,旋風砲他們最多看上兩眼就能仿制出來,比起契丹,肯定是要強出百倍。如果契丹人想仿制的話,他們肯定會將潑喜軍的老底搬空,一點也不留。」

潑喜軍是西夏軍中難得的一支純技術性的隊伍,通過加載駱駝背上的一具具小巧靈動的旋風砲,將一塊塊拳頭大小的石塊送到敵人頭上、身上。幾十年前第一次出現,就是在三川口的時候,只有區區兩百人的潑喜軍,就打出了西夏漢軍的名頭,不再是撞令郎一般的敢死隊。

就是瞧不起西夏工程技術水平的宋人們,看到了潑喜軍的威力後,也都紛紛驚訝起來。投擲石塊的器具,從來都是往大里造,哪里有放在駱駝背上的設計?不但新奇,而且實用。就是工藝太過繁瑣,迄今為止,才三百多架成品,讓潑喜軍想擴張都難。

就是由於人數的關系,兩三百人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點,根本參與不到正經的大戰上。否則對面一個沖鋒,潑喜軍就會像是碰上了滾水的新雪,轉眼就化作泡影。

不過統領潑喜軍,讓李清在西夏軍中的地位變得很高,同時又加強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在興慶府中,他仿佛是漢人從軍者的代表。出戰時,不僅是潑喜軍跟在他的身邊,有時候純屬敢死隊的撞令郎,也歸入他的管轄范圍。

也就是因為如此,他也成了雙方爭取的對象。該站在那一邊,這讓李清頗費思量。

是站在太後一邊,還是站在國主一邊?一旦站錯隊了,可沒有後悔葯吃,能保住小命都是萬幸,更不用說眼下的富貴。

昨天夜里國主一方有人來訪,但態度和口才,均不及今天的客人。而且態度有些倨傲,言辭間少了幾分禮貌,讓李清很是不喜。

從情理上來說,李清他必須帶著他手下的兵將,全力支持他的君主。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支持秉常,就是支持契丹。

原本在西夏國中,漢人就在黨項人之下,等到契丹人來了,肯定還要再降上一等。

李清低頭沉思。他是漢人,如果要他在大宋和遼國之間做出選擇,他當然願意偏向大宋。

若是西夏支撐不下去,他投靠宋人,不僅能有個富貴終老的結局,想去去蘇州杭州去好好逛上一逛,也不是太難的事。而繼續忠於君主,就要做好到契丹國養老的准備。以眼下宋遼兩國的國勢來看,還是宋國一方的機會更大一點。

點了點頭,李清知道自己該怎么選擇了。從個人的前途,還是潑喜軍的前途上,李清覺得只有梁家才是最合適的選擇。

盡管眼下梁家還沒有投降大宋的打算,但隨著時局的一步步發展,李清覺得,孤伶伶的梁家如果沒有靠山的支持,只會有一個灰飛煙滅的結局。

梁氏兄妹並非蠢人,該如何投效,在什么時候投效,從而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甚至在宋人的手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些都是需要多費思量。

這就是小國的無奈和悲哀,一旦持之以立國的根基不在了,就只能等著大國之間在劍拔弩張之後分出個勝負來。

也許在西夏與無定河畔第一次慘敗之後,今天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小國沒有失敗的權力,不比宋遼一般大國,連著敗上數次,都不會影響到國家的地位。

他沖說客拱了拱手:「請回復太後和相公,李清唯命是從。」

也就在西夏國中勢力正一分為二,天下各國正關注著此事發展的當兒,一名黨項醫師帶著十數名護衛,還有幾十名強要護送他一程的鄉民,從盤桓已久的襄州南方的伏龍山中走了出來,向著襄州城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