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中)(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590 字 2020-08-30

「看起來,天子沒打算耽擱太多時間。」黃裳在經略司中有了一年多的經驗,很輕易的便看了出來。

「西夏都滅了,下一步當然是遼國了。」折可適道,「據說天子念茲在茲的,便是收復燕雲。澶淵之盟,說不准幾年後就會給廢了。」

「滅遼?」韓岡聞言就笑了一聲,「哪有那么容易!」

天子趙頊前段時間曾經遣使征詢過韓岡的意見,該如何對付如今權臣當道的遼國。而且同樣的問題,天子應該詢問過了不少朝臣,乃至元老。至少上個月王安石寫來的信中,便提及了此事。

韓岡在給趙頊的回復中,並沒有說多少對遼國的戰略規劃。而是說了一些厚植國力的建議。

「自種諤取綏德,韓絳攻橫山,西夏自此由攻轉守,開始衰弱。但到其滅亡,中間經過了十年的時間。而且西夏覆亡之前,其國中母子相爭,本就是自取其敗。同時宋夏兩國國力相差極大,這是大宋能將之不斷消磨,乃至耗盡元氣的主因。如果換作是遼國作為敵人,以眼下的國力、軍力和人心,能做到幾分?之前或許小勝過幾次,但改以滅國為目的,那可就是兩回事了。」

韓岡之前給天子回復,是親自動筆,並沒有讓黃裳、折可適等幕僚知曉此事,不過他這番話中的觀點,則不只一次提起過。

「越王勾踐敗退於會稽之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國力復振。吳王夫差北上黃池之會,勾踐發兵偷襲吳國,就是這樣,也沒有一舉滅吳。逼夫差自盡,尚在十年後。昔有高句麗立文法,隋唐接連征伐,隋煬帝、唐太宗領軍親征皆不果而還。直至高宗時,耗盡其國力,方滅其國。」韓岡靠著椅背,「要想滅掉一個文法已立、根基深厚的國家,可不是打上一仗兩仗就能做到的。」

一旦邊境上的蠻族從部落聯盟轉變成一個制度井然的國家。為什么隋唐打高句麗比打突厥還難?地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手的類型不同。

當年王韶能推動朝廷同意攻取河湟,其中一條,就是上報說董氈、木征叔侄已經准備立文法,有立國的打算。

韓岡舊年曾經在趙頊那里聽他說起遼夏,『二敵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比之漢、唐尤強盛也。』

「要滅遼國,需有耐心,得做好前後幾十戰,綿延十數年的准備。眼下面對西夏都沒能見全功,何論遼人?」

折可適沉吟道:「也就是說,要積蓄國力,等候時機了?」

「沒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慢慢來。」這就是韓岡對天子的回答。

先把國家、軍隊都打理好,然後再去想遼國的事。

趙頊論見識,當然是不差的。但這個皇帝想來性急,誰也說不准他什么時候會犯了老毛病。

韓岡之前的建議是軍隊在將兵法的基礎上加強訓練,武學的學生應該大力收錄在軍中有過功勛的底層將校,就像進士資格是通往朝堂最高層的通信證。在武學學習過,得到武進士的資格,也應該成為晉身之階。強兵是打出來的,但一定水准的軍隊,可以通過訓練得來。

真正到了國戰之中,拼的就是消耗,人命、財富,如何能對拼得起這樣的消耗,就是未來勝利的關鍵。有一定素質的軍官,經過訓練的士兵,歷練一下就是一支強兵,比起通過在戰場上優勝劣汰,要節省許多成本。

對於國政,韓岡則認為應該大力推廣鐵制農具,以略高於成本價的價格向農民推廣,甚至可以作為青苗貸的一個組成部分,加入其中。

一方面,由於禁軍已經全數換裝完畢,因鐵甲、鋼刀等兵器,對鋼鐵的需求因而下降了許多,需要有一個新的途徑來保證鋼鐵業不會萎縮——這是韓岡一直以來堅持的觀點,民用比軍用更重要——另一方面,鐵制農具對農業生產的促進,有著極大的意義。

使用木質農具的農家,不論在廣西還是在河東,占得比例極大。從效率上說,木質的農具遠不如鐵器。由此在農田中浪費的時間和人力,讓韓岡覺得十分惋惜。如果省下這些時間,可以讓農民打些零工,或是做些能賺錢的營生,對普通農戶的家計有著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