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下)(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567 字 2020-08-30

二程的《易傳》,韓岡的自然之論,王安石的《字說》,都是從基礎中來,將根本攥住一旦事成,道統便在手中而三家所選擇的著眼點不同,便是體現了三家學派根本性的差異所在

不僅僅是這三家學派,其他學派治學,無不是用上提綱挈領的做法

前代諸儒,孫復著《易說》、石介授徒以《尚書》、胡瑗有《洪范口義》、《論語說》;歐陽修則是通觀諸經,乃至考訂其真偽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皆崇法《春秋》,在春秋三傳上下的功夫極深

此乃當時的天下局勢,西北二虜猖獗而中國衰弱,必須在尊王攘夷四個字上下功夫,以振奮人心,除了《春秋》,別無他選同時在唐時所定下的《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這五經中,以《春秋》一經最易著手,畢竟孔穎達所編纂的《五經正義》,只有《春秋左傳正義》,《谷梁》、《公羊》兩傳說得就少了,這就給了宋儒上下其手的空間,宋儒顛覆漢唐經學亦自此而始當時的綱領,便在《春秋》之上

《春秋》是魯史,到了如今,三蘇父子重史論,司馬光重史學,其實可算是《春秋》一脈而邵雍、周敦頤,一個鑽研象數之《易》,另一個講得是太極圖,皆屬易學一脈都是有源流的

韓岡要爭道統,當然對開國以來的儒門變遷有過一番深入的了解那些有所成就的大儒,他們治學的根基在何處,韓岡清楚,他們自己清楚的如今學、程門一爭道統,沒有人會知道該在哪里做文章

天子壓制氣學,說實話,韓岡的心里可是憋著一口氣雖說在情面上對岳父王安石有些過不去,不過這一場道統之戰,韓岡可是半點都不准備退讓,也退讓不得

檢視著桌上做樣品的葯材,韓岡的眼神愈發的冷冽,「家岳《字說》成書之時,曾經將初稿寄送給我不過看了之後,便回了一句『刻舟求劍』如今洛陽的《易傳》,在在下看來,也是一般的『刻舟求劍』」

「此話何解?」蘇頌問道

「要治《易經》,首先得明其源流」韓岡解釋道:「雖說《周易》源出三聖,但在《周易》之前,有《連山》,有《歸藏》,可不光是拿著《周易》解說一下就算了事的」

「《連山》、《歸藏》不早就失傳了嗎?唐時雖有此書,但那已經考訂過是偽作了」

「那兩部的確是失傳了,但三部《易經》,時間有先後,《周易》出世時便有所依照,要解釋《周易》,先將與《連山》和《歸藏》的關系解說明白」

趙頊有什么樣的算計,那是他的事但韓岡並不打算做個惟上是從、亦步亦趨的臣子不跟皇帝擰著來,那還配叫士大夫嗎?

韓岡費盡心思,給自己加上一層葯王弟子的光環,求名只是一部分——不打算學王安石養望三十年的韓岡只能設法去走捷徑——但另一部分,便是讓趙頊投鼠忌器

因為皇嗣不振的關系,趙頊是決然不敢與自己撕破臉皮的比起能不能有兒子繼承帝位,『國是』也好,『一道德』的目標也好,在趙頊眼中都是要放在一邊自家辛辛苦苦為國為民,最後讓弟弟或是侄兒坐在皇位上享受,趙頊可能會甘心嗎?就是在後世,也沒多少人願意犧牲自家的子女,將遺產留給兄弟,何況是在這個極端重視血脈和香火傳承的時代?

只要他韓岡不去犯十惡不赦的重罪,有什么問題趙頊都得忍下來何況韓岡准備做的事,直接針對的目標,還是在學和程門上,趙頊最多也只是附帶而已

將葯材和草稿整整齊齊的放好收起,桌上就只剩下二程的《易傳》和王安石的《字說》,這就是他如今要對陣的目標

雖然趙頊一直拉偏架,但韓岡也不覺得他還能有多少辦法韓岡手上的底牌,不是趙頊等人能算計得到的,准備也做好了,一切比預計得還要順利

該下棋的時候,他會安安分分的下棋,但必要的時候,掀棋盤也是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