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23)(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590 字 2020-08-30

河東戰事從太原府一路打到遼國境內,真正與遼軍奮戰廝殺的主力,依然是河東本鎮的兵馬。京營禁軍自從到河東後,一直被韓岡捏在手里面,直到最後,才與遼軍有了短暫的交鋒。

平心而論,京營禁軍的存在,成功的逼迫遼軍不敢放手一搏,時時刻刻都要提防他們的行動,也算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戰後記功,卻不會把這種功勞都計入在內。論戰果、論俘獲遠遠不如實際作戰的河東兵馬,斬首數目甚至還不如剿匪平亂的七千西軍多。

朝廷論功行賞,京營禁軍理所當然就只能拿到最基本的數目,比不上有戰斗、有戰果的西軍和河東軍。

將心比心,他們不甘心也是正常的。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何況他們是跟全副武裝而且又凶悍無比的遼人打,不是跟那些連甲胄都裝備不起的蕃人夷人戰斗,是要搏命的,一個不好就會全軍覆沒。提著腦袋上戰場,最後只拿到了些打發叫花子的錢,京營禁軍一貫有鬧事的傳統,當然不會安分下來。

拿著章家的婢女送上的濕手巾擦了擦臉,又喝了兩口綠豆百合湯,呂嘉問火氣也消了點,「不說這件事了。皇後也應允了,這筆錢會從內藏庫中支取,不從左藏庫走。」

章惇微微一愣,昨天還沒消息,今天就說通了:「不是說好了這一回發給三軍的犒賞,內藏只出兩百萬貫,剩下的都由三司籌措,怎么又要從內藏支取了?」

左藏三庫,儲存的是天下州府的貢賦。錢庫、金銀絲綿庫、生熟匹帛庫,三庫之中基本上就是國家儲備的主體,由三司主掌。群臣、三軍的俸祿,以及朝廷的日常開支皆從此處支取。

而內藏庫原本則是太祖時存來准備奪回幽雲諸州的封樁庫,後來變成了皇帝的私房錢。但只有少部分是用於天家的開銷,絕大部分的用處,是給群臣、三軍的賞賜,或是災荒時救濟百姓,代表天恩,而戰爭時的軍費很大一部分也是從內藏庫支出——『軍旅、飢饉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這便是立內藏庫的目的。

當今天子近兩年設立的元豐新庫,就屬於內藏庫的范疇,『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造邦,思有懲艾。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以這首四言詩的每個字為庫名的三十二間元豐庫,就是為了准備日後伐遼的軍費。

此外朝廷因為沒錢,也時常向內藏庫伸手借錢。從本質上講,內藏庫也屬於國庫的一部分,兩府和三司想內藏庫伸手要錢時,一貫是理直氣壯。

對此皇帝是心有不甘的。所以內藏庫都是由內侍來掌管,不許外廷插手。真宗皇帝甚至還明明白白的下詔,不許打探天子私囊里有多少錢,也嚴禁內部泄露——『詔內藏庫專、副以下,不得將庫管錢帛數供保及與外傳說,違者處斬』。

這一回宋遼開戰,內藏庫也是照常例出錢。半年不到,支出了近四百萬貫,大半是軍費,小半是給三司的借貸。打起仗來花錢如流水,一下就空了。

當然,這也跟自今天子登基之後,沒有幾天太平日子有關。熙寧四年的拓土橫山、熙寧五年的河湟開邊、熙寧七年、八年的天下旱蝗,熙寧九年、十年的南征之役,都沒消停過。而進入元豐之後,又是平夏之役,以及剛剛結束的這一場與遼國的交鋒。

這般折騰,存不下錢是理所當然的。國家財計能維持到現在,還是多虧了大宋的底子厚實,另一方面,也是新法的功勞。

如今和議已定,宋遼恢復舊盟,要犒賞出征三軍的時候,主管內藏庫的宋用臣拿出了兩百萬銀絹後攤手說只剩下給後宮的脂粉錢了。

在北方開戰的時候,兩府連哄帶騙,從皇後那邊將內藏庫的帳簿給弄到手了——盡管只是副本,可也不再像過去,只聽管勾內藏庫的內臣每月一報,實際情況一頭霧水,連借錢都不知道可以借多少——這時候看看賬簿,宋用臣說的也不是謊話。

宰輔們聚在一起商量了兩天,決定不足的功賞從左藏庫中支取,在賬面上沖抵之前向內藏庫的借款。

可是呂嘉問拆東牆補西牆,好不容易才從必不可少的各項日常開支中擠出了給予三軍的封賞,正准備歇口氣,卻聽到還要三十萬錢絹,將絹也兌換成錢,就是總計近五十萬貫額外開支了。

試問呂嘉問如何不跳腳?也幸好有向皇後幫了他大忙,「皇後說了,內宮可以節省一點,給三軍將士的犒賞不能節省。這一回,多虧了皇後聖明……」

章惇搖搖頭。

還說什么場面話啊。皇帝還在世,但也差不多等於不在了。欺負孤兒寡婦,得逞了也實在沒什么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