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欲雨還晴咨明輔(10)(1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50 字 2020-08-30

初更的時候,章惇正在王安石府上。

雖然說西府之長其實並不方便拜見平章軍國重事,兩府宰執相互走動都是被禁止的。可一來,王安石已經辭官,只差朝廷批准,二來,現在掌權的是太上皇後,不必擔心御史台會使壞。

而最重要的,是章惇現如今已經被安排為兩府與王安石溝通的渠道,朝堂大小決定,都要通知一下王安石,免得溝通不暢而出了亂子。那樣的話,高興地只會是下面想要將兩府取而代之的一批人。

「有關吉甫和玉昆的安排,惇已與子華相公、持正相公商議過了。」

章惇對王安石說著,他來之前,已經在宮內和韓絳、蔡確匆匆商量了一下,呂惠卿和韓岡的位置,要盡快做出決定。

「是宣徽使?」王安石雖是在問,口氣卻很篤定。不會有其他可能。

能安排兩人的職位就那么幾個,不給宣徽使,難道還能給中太一宮使或景德宮使的職位嗎?他們還沒到要養老的時候。

章惇點點頭,王安石猜到這個結果並不讓他意外:「吉甫是宣徽南院使,玉昆則是宣徽北院使。」

「原來的王君貺和張安道呢?」

「王拱辰加檢校太師,復為中太一宮使,張方平則是西太一宮。」

宣徽使有其職司:『總領內諸司及三班內侍之籍,郊祀、朝會、宴饗供帳之儀,應內外進奉,悉檢視其名物。』也就是總領宮內諸司,並掌管三班內侍的檔案,然後就是郊祀、朝會的朝廷典禮上檢視器具之類等雜事。不過視情況,也不一定掌實職。

其地位略同於執政。武官可做,文臣也可作,但多為文官。執政卸任後,也有就任此職的例子。除此之外,要么是給老資歷卻差一步沒進兩府的元老。又或是得天子信重的外戚。如果是闕員,則一般是樞密副使兼任。其實就是那種在朝堂事務上可有可無,卻可以安排重臣的閑差。

舊年仁宗的溫成張皇後,曾想為伯父張堯佐要一個宣徽使。仁宗皇帝幾次在御前提議,但每次都被群臣駁了回來。有一次,溫成皇後在早朝前提醒仁宗不要忘記——『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滿口答應——『上曰:得得。』。可當他上朝提起,就又被包拯頂了回來,口水都噴到仁宗的臉上——『大陳其不可,反復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等到仁宗回返宮中,溫成皇後再問,仁宗終於發作了,用手指著臉,『殿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豈不知包拯為御史乎?』其貴重如此。

現如今,十九歲時狀元及第、曾任御史中丞的王拱辰,前參知政事張方平,正分別就任宣徽南北院使,時間也不短了,讓韓岡和呂惠卿分別替代他們兩人,也正好合適。

王安石靜靜的聽著兩府的安排,不置可否,而是問道:「記得熙寧九年曾有詔,宣徽使班序視同簽樞。呂吉甫為樞密使,西府之長,如今統領西軍,破北遼、復靈武,卻視同簽書樞密院事,豈非有功而貶?日後又如何激勵後人忠勤向國?」

舊時,宣徽使的地位相當於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同知樞密院事,具體高下,就得看哪一個先上任。直到熙寧四年,才規定在參政、樞副和同知之下,但只要上殿,還是站在兩府的班列中,與簽書樞密院事等同。

「子華、持正二相公已經准備上書太上皇後,請頒特旨,讓呂吉甫合班時,在知樞密院事之上就行了。」知樞密院事的章惇說得毫不在意。

宰相,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樞密副使,這是兩府排位的次序。只要章惇不介意,太上皇後下詔就可以給呂惠卿一個體面。這樣的詔書,歷年來不知頒布了多少,只是安撫那些資歷老卻沒能就任高位的重臣。

僅僅是個面子問題,章惇並不放在心上,還補充道:「玉昆也是,位在樞密副使上。」

「不要就此成為故事就好。」

不過是排位問題,也許有人很在意,但章惇只會覺到好笑。手中掌握的權力才是要緊的事,一點虛名算得了什么?禮儀上沾點便宜,能更靠近天子兩步,除此之外呢?哪里比得上手握實權的西府之長?

「平章也不必擔心。呂吉甫那邊不好說,玉昆處多半會上書,不會占那點便宜。」

王安石默然點頭。

韓岡若不肯接受特旨改變班序,那么呂惠卿也不會去接受,到時候又是麻煩。不過這就是要兩府去勸說呂惠卿接受安排,以呂惠卿的性格,這還真難說。

「實差呢?」王安石又問。

「吉甫是判大名府,兼掌河北兵馬。至於玉昆……」

章惇笑了一下,不用多說了。雖然韓岡在京中,但他無意就任實職,只想發揚他的氣學,就讓他繼續做老師好了。跟王安石繼續打擂台。這翁婿二人,看起來都不把官職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