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欲雨還晴咨明輔(44)(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709 字 2020-08-30

就比如蔡京,或許能得個大州知州。

越過御史台,韓岡又想起方才與蔡確的對話。

看起來蔡確對蔡京是有點看法,若是沒有心結,不可能那么簡單的挑撥就上鉤。

不過蔡京的確很惹人注意,從才學,到能力,都是讓他在任何地方都脫穎而出。甚至相貌,也是一樣出眾——相貌在官場上很重要,吏部銓選,身言書判,身居首。長相不及格的官員,在官場上要比他人艱難得多。不說蔡京,就是蔡確,他當年在陝西做司理參軍,因為受賄而被舉報。時任轉運使的薛向本來要拿他治罪,但審案時看蔡確『儀觀秀偉』,言談舉止又出色,反而將他給推薦了上去。

另外在履歷上,蔡京放在兩千多升朝官中,同樣應該是排在很前面的。在中書門下辦過事,去過遼國,又在厚生司中積累了人緣,還是御史台殿院之長,如果再有兩任地方親民官的經歷,回來後就當受賜一閣侍制,日後就是宰輔的備選了。

御史台不僅僅是制衡相權的衙門,同時也是進士出身的低層官員,向上進階的一條捷徑。

按照慣例,一任知縣或是與知縣相當的職位之後,只要收到推薦,並得到天子的認同,便可晉身御史台。而只要擔任過一任御史,就等於是在個人履歷上加蓋了金色的印章。並不是每一個朝官都能在崇文院中擁有文學貼職,而御史,即便是最低的監察御史里行,卻是必然能拿到貼職的。

從此之後,晉升速度都會比尋常的進士快上近倍,尋常要三五年磨勘才能得到一遷的差遣,到了做過御史的官員這邊,一年一遷都有可能。而且做御史的時候,名字可以時常傳到天子耳中,只要什么時候皇帝記起來,出頭的日子就到了。

蔡確想要御史台不斷輪替,可以保證能照顧到更多的門人,同時也能避免這些被提拔上來的門下走狗,在御史台時間久了會漸起異心。

除了張商英那樣的愣頭青,哪位御史上來都是先低調的熟悉了工作,開發出穩定可靠的消息渠道,再結交了穩固的人脈,然後才會拿重臣下手。風聞奏事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博取聲名也不是撞牆。進御史台的機會一輩子能有幾次?像章惇那樣覺得一個人不錯,就一薦再薦的重臣,實在很少。

當然,出手飛快,又能穩准狠的御史不是沒有,最好的例子便是蔡確。被王安石推薦上去後不久,就宣德門案中捅了王安石一刀,相較而言,李定、鄧綰、鄧洵武這幾位名聲不是很好的御史台主官,他們反而對王安石更加忠心一點。

回到家,換了衣服,韓岡在外書房中查看門房手下的拜帖。

今天遞了帖子的官員比之前在樞密院時少了一些,但數量依然很多。

翻了一陣,韓岡從中挑出了一張來,找來一名親隨,吩咐他拿著帖子去將人找過來。

向宰輔家遞名帖,有些官員是遞了帖子就走了,有些官員則是坐在門房中等候接見。韓岡要見的這一位老老實實的坐在門房中,聽了韓岡的召喚,片刻之後就被引到了見客的小廳中。

韓岡站在門前迎接客人,「慕文,許久不見了。」

那客人遠遠的就在庭院中拜倒:「末將楊從先拜見宣徽。久疏問候,還請宣徽見諒。」

楊從先算是韓岡的熟人,在南征之役時,出任安南行營的戰棹都監。本身在戰場上沒有立下什么功勞,不過戰後的這幾年一直以鈐轄的身份管著廣東水師,保護商路、打擊海盜上的差事做得很好。尤其是章家、韓家的商船,總能一路得到護送。這些事,章惇、韓岡都是記在心里的。

「可是從樞密院過來的?」待下人送上了茶水,韓岡問著。

「是,方才末將已經見過了章樞密。被叮嚀了幾句。蒙宣徽和樞密不棄,薦了末將出任登州。末將是誠惶誠恐,就怕才具淺薄,誤了宣徽和樞密的大事。」

護送金悌去高麗的水軍將領正是楊從先。同時也是京東東路新任的水軍正將。

「可都准備好了?」

「也沒什么好准備的。既然宣徽和章樞密點了末將的名字,末將就只知道用心去做。唯一的擔心的,就是不能將事情辦好。」

楊從先在廣東任官,如果現在還在廣東,就算章惇再看好他也沒用,偏偏這一回正是他上京詣闕的時間,人就在京城,在樞密院領了命,直接就可以上路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