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欲雨還晴咨明輔(46)(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2010 字 2020-08-30

同在殿上的韓岡成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在傳聞中,遼國之所以會轉向其他方向開拓,正是韓岡禍水東引的計謀。可眾目所致,韓岡卻像是沒事人一般,盡他的責任在西府班中站得四平八穩。

遼軍的主力在中京道休養,就在燕山北側,一旦官軍北上,立刻就能南下。除了幾個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寫詩喊口號的官員,絕大多數朝臣都明白,現在根本就不是進攻的時機。

現在宋遼雙方都是攻不足、守有余,河北的千里塘泊,河東的崇山峻嶺,以及陝西北部的莽莽荒原,在地理上就已經遏阻了遼軍騎兵的侵襲,加上精兵強將的守御,大宋國境線穩如泰山。反過來,宋軍如果想北上攻遼,錢糧是最大的問題。同時深入遼境越遠,背後的空隙就越大,在雙方國力差距到一定程度之前,貿然北進是最不靠譜的選擇。

朝會很快就結束了。韓岡並沒有跟著兩府一起前往崇政殿,而是回到宣徽院衙門。

除非有大事,否則也不會往崇政殿那邊去了,就是給天子趙煦上課的事,也必須再等一段時間。

天子登基新近登基,諸事繁蕪,須得消停一陣,才會重新開課。而且資善堂是專門負責皇子們的教育,王安石、韓岡和程顥等東宮教授,都需要轉任為負責給皇帝講課的經筵官。還有原來的一些東宮官,也都要另授他職。

用了一盞茶的功夫,將今天的公事給處理了,韓岡丟下筆,靠在椅背上,已經沒有事情可做了。

一邊喝著茶,一邊盤算著,明天就把《自然》的稿件一起帶來,免得浪費時間。還有本草綱目編修局,也應該盡快搬到宣徽院來。

不過快中午的時候,一名內侍過來通知韓岡,讓他盡快往崇政殿去。

韓岡心中疑惑,崇政殿再坐早就該結束了,之後召見文武官員和御史,這時候也應該結束了。快吃飯的時候,找自己做什么?

若是軍事,應該咨詢樞密院才是。韓岡可不想插手西府太多,尤其是背著章惇、蘇頌和薛向說話,最容易得罪人,次數多了也會壞了交情。若是政事,他更不願牽扯。最重要的,他有什么想法,可以私下里聯絡章惇、蔡確他們,先期達成協議,讓他們去安排,沒必要拿到朝堂上來說。

韓岡通名後上殿,殿中只有王中正在。心中的疑惑更深,到底是什么事?

簾後傳來向皇後的聲音:「宣徽來了。」

韓岡帶著濃濃的疑惑,俯身參拜,「殿下招臣來殿上,不知是何事?」

「宣徽,這宮中內諸司及三班內侍之籍,是歸宣徽院管吧?」

「正是。內侍名籍皆在宣徽院中。」韓岡點頭稱是。

宣徽院與樞密院一樣,成立之初,都是閹人主掌,之後才逐漸變成外廷的機構。但在許多地方,還有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痕跡。只是現在宣徽院也僅僅是掌管名籍,內侍的升遷,有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入武班後,有審官西院。再高了,比如王中正這個等級的,就是天子與兩府共議。根本就沒宣徽院的事。

「所以吾有事想征詢一下宣徽的意見。」

「不敢,請殿下垂詢。」

「京東水軍第一將,論理是不需要安排內侍做走馬。但之後其駐地又要遠遷海外,王中正方才與吾說了,理應安排一走馬承受,隨時通報消息。」

原來是這件事,韓岡恍然,難怪不願意對兩府提,而先找自己。宣徽院名義上管得了宮中的內侍,所以找韓岡來處理是名正言順。而有了韓岡點頭,再去兩府走流程,宰輔們會反對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不然的話,宰相、樞密都能翻臉。

雖然從士大夫的角度,最好那些閹人都不要出宮城半步,但韓岡對閹宦沒有什么歧視,必要的監督還是得有的。不過他同意的話,終歸是一樁麻煩,能推就推出去。

只是再轉念一想,向皇後特地找自己過來,專門為了這一件事,也沒必要讓她難堪。而且有這一次先例,日後宣徽院想要插手內侍在外的差遣,也可以有所依仗。

「朝廷自有故事在。」韓岡說道。

「宣徽。」王中正開口,「但這遠駐海外偏偏就沒故事!」

「長山大漠是中國之地,難道萬里鯨波就不是?是藩國的,就是中國的。不是藩國的,同樣是中國的。高麗外島駐軍的人事安排,可比照邊疆,如交州、西域等地,那就是故事。」

「宣徽是同意了!」簾後的聲音聽起來很高興。

「不過那是走馬承受,不是監軍。而且因為駐扎高麗,又要與藩國打交道,如果所用非人,有失中國的臉面。」韓岡提醒道。

「宣徽說得極是,自當選用老實穩重之人。」向皇後又笑著道,「既然按宣徽的說法,萬里鯨波都是中國之地。那一南一北兩處水師肯定是不夠的。」

「誠如殿下所言。想要控制南洋和北洋,區區兩將水師的確是捉襟見肘。」

「等日後宣徽的鐵船修造出來,可就大舉擴充了。」

「到時候,南洋、北洋各設一軍,下設諸將,分駐各處要地。可駐海內,也可是在海外。」

「宣徽說得是。那時候,也不用叫什么京東水軍第一將,兩浙水軍第一將了。可改名做……」簾後的聲音頓了一下,「南洋水師、北洋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