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31 字 2020-08-30

在西南這個戰略方向上,韓岡的最終目標便是大理。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難度並不低。不過相對於北方邊界,可能會維持不斷的一段時間的和平,一個合適的練兵與拓張之地,是大宋不可或缺的需要。

收起了並不精確的地圖,現在在韓岡面前,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他完成。

有第二次廷推,有進士科殿試的考題,還有制科御試的題目。

原本制科都是在中書門下考試,出題的都是宰輔,之後才改去崇文院,由此有了閣試。

這其實就是像太祖皇帝趙匡胤在禮部試之後,硬生生的加了一個殿試。閣試的出現,來自於天子對中書門下的不信任,加上削弱宰相權柄的想法。

在蹇周輔等閣試考官被驅逐之後,制科十科就需要進行改變。但在加以改變之前,不久之後的進士科殿試和制科御試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考試的問題很讓人心煩。

不僅僅是韓岡在頭疼,那些貢生更是心亂得厲害。

在禮部試的結果出來之前,許多對自己有那么一點信心的貢生,都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殿試做准備。

殿試的題目,來自於天子。但以向太後的水平,當然不可能給三四百名通過禮部試的貢生出題。依照過去的慣例,當天子不打算為殿試出題的時候,進呈考題供天子選擇的,是政事堂的宰相參政們。

只是自從熙宗皇帝登基以來,將出題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盡管是殿試,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階層的考生們,也是皇帝除了官僚體系之外,了解京城之外各地治政水平的唯一途徑。只是為了了解新法的推行情況,熙宗皇帝都不會讓宰相來剝奪他了解地方內情的機會。

但向太後決沒有先帝的水平,盡管在她的治下,對外戰爭的表現遠比先帝要亮眼,不過論起才學,她的確遠遠不能同她的丈夫相比。

氣學的韓岡和新學的王安石,到底誰才能占上風,而太後又會偏向那一邊,這個問題困擾了太多的人。

加之制科閣試上幾位考官因為開罪了韓岡,被發配去了西京,這樣的結果,會不會影響到殿試考官們的評判標准,是誰也說不清楚的。

禮部試中有沒有韓岡的人?到底有幾個?又是哪幾位?

很多人開始去在五千參加禮部試的士子中,尋找來自於關西的那批貢生。希望在其中找到與韓岡有關系的人,以他為突破口,得到有關殿試的蛛絲馬跡。

韓岡自然知道那些等待禮部試的結果的貢生們,正在慌張個什么。但他對此毫不關心,連看樂子的想法都沒有。

在制科的御試之前,首先是進士科殿試。

由於被推薦人都進入了御試,韓絳、張璪都不可能與韓岡爭奪出題的權力。而且在殿試的考題中,政事堂進呈以供御覽的題目,韓岡也有參與其中的權力。

在黃裳被黜落之後,韓岡對誰能通過御試沒有任何興趣。而能夠通過禮部試的氣學弟子,數量也極為可憐。

韓岡現在所想的是怎么才能在考題中體現氣學的觀點。

韓岡所主張的氣學,其核心是格物致知四個字。對個人能力,講究經世濟用。重實際,輕言談,這是氣學的偏向。相對於經術詩賦,更看重官員對具體政務的處理能力。

怎么才能在題目中反映出考生們經世濟用的水平?不改變考題結構的話,想到達到這個目標很難。而想要臨時改變,就要面臨考生能不能適應的問題。

不過在臨考之前,對考試的內容做大改變,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禮部試不可能,但殿試卻有先例。

熙寧三年的殿試,考官們給考生發下了一部韻書,這本是為了殿試時的測試詩賦做准備,但趙頊上來之後,便發下了一道策問為題。

省試定去留,殿試定高下。能進殿試,基本上就是進士了,這時候改變一下考題,不會引起太多的憤怒。

有舊事在前,韓岡對此便有一些把握。

但到底怎么去做才更為合適,就是一件需要多費思量的難題。

燈罩中的燭花閃了又閃,韓岡終於提起了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