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22)(1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939 字 2020-08-30

「誰是狀元?」

文彥博停下了腳步。

「宗澤。是太後欽點。」

文及甫看了看手中厚厚一疊信紙,然後抬頭說道。

文彥博沉默了片刻,才又說著:「……似乎聽說過此人。」

「去歲他在京師兩家快報上,化名評論河東戰事,很是出名。」

「哦。是哪里人?」

「他是浙人,婺州義烏的。」

「義烏……考卷呢?七哥有抄來嗎?」

文彥博八子,只有文及甫在家侍奉老父,其余皆在外任官,光是在京中的就有兩人,只是地位都不高,也沒有什么實權。

「七哥附在信上發回來了。」

腳下是一座兩尺來寬的小橋,文彥博看過宗澤的文章之後,就沉默的低頭看著橋下淙淙溪水。

溪水清澈,溪底的白石青藻清晰可辨,一尾紅鯉打了個水花,追著幾只小蝦從橋下游了過去。

觀魚半晌,待魚兒游遠,文彥博方抬起頭,「義烏雖在江左,但多山多礦,民風悍健,又淳朴至孝,近於北風,與南方之人大不相同。」

「大人說得是。」

難得文彥博贊人,文及甫連連點頭,等著老父的下文。

但文彥博卻又走了起來,文及甫連忙趕上去攙扶。

已是暮春,自邙山中流淌下來的溪水越發的多了。

位於邙山下的文家別業,向以山林秀美著稱西京。

文家別業之後,有山坡,有溪流,更有芳草萋萋、篁竹叢叢。春夏秋冬,攬勝訪幽,皆會感到驚喜。

父子兩人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小路,一路向上。穿過一片竹林,文彥博方才幽幽說道:「就知道此子不會甘居人下。」

不用文彥博說明,文及甫也知道他父親到底說的是誰。自不會是宗澤,只會是出題的韓岡。他的七弟將宗澤的試卷一並抄來,重點還是在題目及評判標准上,而不是狀元郎的答案。也許宗澤的回答十分出色,但在真正的宰輔眼中,沒有實績為憑的答案,也僅僅是一篇好文章。

文及甫單手艱難的翻出了長信中的某一頁,隨著文彥博的腳步,扶著他邊走邊說:「七哥在信里也說了,這一次殿試考題的改變,完全是韓岡的獨斷,韓絳、張璪皆不得參與。」

「不是說朝堂上,」文彥博偏過頭,「是儒門之中。各家之爭,如今愈演愈烈。王安石、韓岡翁婿二人之間更是。韓岡此子或許可以不在乎一時的官位高低,但他絕不會甘心讓新學壓在他的頭上。」

「但韓岡這么做,氣學就成了眾矢之的了。」文及甫爭辯道。

「那些新進士出來後怎么說?」

「當然是罵韓岡。」

「你覺得有用嗎?」

文及甫搖起了頭,「沒用。」

「對,沒用。歐九因文體黜落多少貢生,也沒見能奈何得了他,天下文風都為之一改。眼下僅是在殿試上,又是名次高下,誰敢輕易開罪韓岡?趕去找張載、韓岡的著述都來不及。」

「這么看來宗澤當是氣學門人。兒子記得他是以評論河東戰局而出名,想必韓岡那次去河東,當已經投入其門下了。」

文彥博不置可否,撫摸著路邊一支將及一人高的竹筍,「才一天,都這么高了。」他回頭對兒子,「別看剛出頭,轉眼就不一樣了。看現在,想得到昨天才一尺多高嗎?」

文及甫會意,點頭道:「兒子也聽說他曾去聽過程伯淳的課。」

「博采眾家,方是治學之道。宗澤的文章不差,光靠讀新學、氣學兩家的著述肯定不夠。」

不管有多少僥幸,不管太後多么偏袒,宗澤這位偏向如此明顯的考生,王安石和章惇都沒能攔住他成為狀元,本身必須要有足夠的才華,可不是像那位葉狀元一樣。

以葉祖洽狀元之位,十余年方得為河南府通判。要知道狀元釋褐授官,一開始就是京官,通判資序。與三五名之後的進士,需要從選人階段開始苦捱完全不同。洛陽河南府是四京之一,地位高於他處,府中通判也有知州的資序,可同科的韓岡都兩入兩府,其他同年也有做到知州的。

這與葉祖洽本身的才干有關,能被挑選為熙寧三年庚戌科的狀元,只是因為一句『祖宗多因循苟簡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投合了先帝之意,王安石又因為要變法,而把這種溜須逢迎之辭當成是號角,才讓葉祖洽撿了便宜去——眼下黨爭歸黨爭,但還沒有到只論派系、不顧事實的地步,真沒有水平,絕難在諸宰輔那邊逃得了好去。

文及甫也有同樣的感慨,「能將這樣的文章置入榜末,王存之輩,可謂是有眼無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