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欲尋佳木歸聖眾(13)(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45 字 2020-08-30

蘇頌點點頭,「的確有人這么說。」

「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韓岡皺眉,「本來我以為會有人說『沈存中這個參知政事當得好生沒趣,又不能長居政事堂,也不能詔書上列名,不過是給個使喚地方的名分』,沒想到,這話比我想的還要刻毒幾分。」

「士人說酸話,能熔金蝕骨,與硫酸一般,哪有不刻毒的?」蘇頌端著茶,也不嫌熱,小口抿著,道:「沈括的參知政事就算只是給他一個使喚地方的名分,多少人連這個名分都沒能有。豈能不讓人含酸挾忿?」

看著蘇頌的茶盞里,騰騰而起的熱氣,韓岡感覺自己都要幫他出汗了。

但蘇頌也是知醫理的人。覺得天氣越是熱,越是不能貪涼,若是寒氣痹體,使得體中濕熱不散發出去,肯定容易生病。所以今年入夏之後,韓岡都沒看見蘇頌喝政事堂中最受歡迎的冰鎮紫蘇香薷飲。韓岡也知道老年人不能與年輕人比身體,這樣的保養,也不過是不求生病罷了。

蘇頌這樣的想法,韓岡自不會平添波折,而是繼續笑著對蘇頌道:「都說沈括僥幸,豈不知這一回他是必定能晉身兩府。有沈括主持軌道修造,好處將會源源不斷的流入國庫,太後怎么會將這個散財童子給丟下?」

韓岡很早就知道,這一次不可能有任何意外。僅僅是一條京泗鐵路,已經給朝廷帶來了天大的好處。原本從汴水北上的民船,大量的船只用各種方式避過稅卡,朝廷征收不到多少商稅,而換成鐵路就大不一樣了。而且汴水緩而鐵路疾,等到整條鐵路運轉磨合得差不多了之後,

僅僅從朝廷財計一項,沈括的作用就是不可替代。工程進度耽擱一天,就會少收入幾千貫,有誰會嫌錢多燒手?去找個不懂行的人來代替沈括?

「說得是啊,」蘇頌嘆了一聲,不想再說沈括,「沈括倒罷了,鄧潤甫來做參政可不一定是好事——鄧溫伯差不多該來了。」

「當然,沈括不留在京師,西府那邊要輕松些,鄧潤甫可就難說了。」韓岡漸漸低下聲來,「樞密院還可以多塞幾個人進去,而政事堂也會繼續收納新人,沈括、鄧潤甫兩人絕不是最後一個。」

「等到了新人來,老夫差不都該讓賢了。」

蘇頌悠閑的喝著茶水,仿佛這不是在說自己離開政事堂的事。

韓岡立刻驚叫道:「子容兄,你春秋正盛,何必弄什么急流勇退?!」

蘇頌是他韓岡主掌政事堂最優秀的隊友,怎么能說走就走?韓岡舍不得這么好的搭檔。

蘇頌輕輕笑了起來,「莫羞老圃秋容淡,要看黃花晚節香。」

韓岡對詩詞沒有什么鑒賞力,但這兩句話中之意很淺顯,一聽就明白。能讓蘇頌如此感慨,這兩句還做不到,多半是作者的身份,讓蘇頌騰起了維護晚節的心思。

「這是誰人手筆?」韓岡問道。

「是韓稚圭。」

「啊……難怪。」韓岡低聲道。

蘇頌笑了一下,「政事堂中有了參知政事,可謂事有所歸。日後若有文學事,玉昆可問東廳,讓他來處理。

鄧潤甫是旴江先生李覯門下,最為得意的弟子。因為王安石的新法很多地方都借鑒了李覯的理念,鄧潤甫一直都是王安石的堅定支持者。

鄧潤甫雖不是以詩文著名當世,但文章水准也是朝中前列。詩詞或許稍遜,可官樣文章幾乎無人能比。翰林院兩出兩入,每一次就任翰林學士的時候,絕對是玉堂中手筆最快的一位。

「有了鄧溫伯,文學上的事就有人管了,子容兄你我,也就能多喘兩口氣了。」韓岡頓了一下,「不過政事堂中,還需要一個熟知朝堂掌故的參知政事。」

蘇頌會心微笑,這是朝中流傳已久的故事。

昔年韓琦為首相,次相是曾公亮——也就是曾孝寬的父親,趙概和歐陽修參知政事。四人共同主持國政。

凡事事涉政令,韓琦便讓人去找曾公亮:「問集賢」;有關典故,「問東廳」,去找趙概;若是文學上的事,自是由天下文宗歐陽修來處置,韓琦只會拿著筆向西一指,「問西廳」。至大事,韓琦方自決。

只從這一點上來看,韓琦也是一名稱職的宰相了,再加上他對政事的處理,支撐著大宋朝堂渡過了仁宗傳英宗,英宗傳熙宗,兩次帝位傳承的艱難階段,故而被許為是開國以來數得著的名相。縱使韓岡對韓琦的才干一向頗有微詞,也不會否認這一點。

至少韓岡承認,韓琦即便不可出將,卻絕對能入相。主持政事,鈞衡朝野,單純從這個時代對宰相的要求上來看,韓岡絕對沒有韓琦做得好——當然,韓岡對自己的要求,也從來不會苟合這個時代的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