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中)(1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15 字 2020-08-30

江南棉商此舉,在韓岡看來缺乏長遠眼光。

應該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但凡是給官府的貨,江南的商人拿出來的,向來要差上一等。

也是跟民風有關,就像兩浙、兩江一帶作為稅賦收上來的絲絹,很多都是薄得一根手指便能洞穿,幾乎與醫用的棉紗布差不多。但絲絹盡管可以做得很輕薄,但如紗布和麻布一般粗糙,可就說不過去了。棉布的情況也是差不多的情況。朝廷要征收棉布為貢賦,那么江南的棉商就順理成章的將過去的經驗用上了。

這種事成了習慣之後,就連外售的棉布都會做手腳。為了降低成本,與隴右棉布比拼價格,這兩年已經能看出江南棉布制造商們開始偷工減料的苗頭了。

而隴右棉布,質量上名聲的出來了。所以才能夠賣得比相同等級的江南棉布更貴。

品牌這東西,是需要常年不斷的去維護的。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說,設法躲避苛捐雜稅,無可厚非,但是從地區的整體利益來講,所有人都這么做的話,江南棉布的名聲也就壞了大半。

直接的競爭對手若也一個樣,棉布這個生意還能長久的做下去,可是隴西這邊,韓岡耳提面命要注重質量,上繳的布匹都是選了質量好的,為得是什么?還不是就是為了保證隴右在棉布上的壟斷利益?

時至今日,隴右與江南之間的棉布之爭,已經達到了韓岡最初的目標。即使是完全一樣的棉布,掛了隴右的牌子,硬是要比江南棉布貴上幾十文,這些差價,就是名聲。

「如果江南的棉布,就做成小衣好了,穿在里面誰都看不出來。做外袍的話,還是自家的布。」

韓岡手指捻了好幾下,直覺上覺得不該是江南布,但也沒分清手上的衣服,到底是不是自家的。

要不是因為成了朝廷發下來的俸祿的一部分,江南的棉布也不會出現在韓家。自家就是隴右棉布最大的生產商之一,韓家當然不會向外購買別人家的棉布,但朝廷作為俸祿的一部分發下來的棉布,那也只能收下。

從南方征收來的棉布,軍中也好,官中也好,都沒人想要。堆在倉庫中,最後只會成為賬本上的紅字,平白虧了一大筆。最後韓岡決定,這批棉布作為官員的俸祿,以一半陝西布、一半江南布這樣的比例分發下去。包括宰相在內,重臣們哪個都沒逃過。

拿回家後,王旖持家一貫不喜浪費,毫不猶豫的拿來裁衣,韓岡還特意讓人給自己用江南布做衣服,不過到底做了沒有,他之後也沒在意過。但如果給他做了,妻妾子女都少不了,卻不會將俸祿上損失轉嫁給下面的仆佣。

「這兩件衣服都不是隴西里的布,不過也是機織的。」

雲娘在家中負責四季衣物等雜事,雖然治家的水平不行,平常還要靠王旖提點、周南幫忙,但看衣料的眼光可比不管家事的韓岡要強。周南、嚴素心都比不上。

「不是隴西的?」韓岡扯了扯布料,看不出有什么區別。

「隴西的棉花織成的布不是這個樣子,但也不是江南布,江南布幾乎都是手織,差得很多。」

隴西的棉布織造機械在韓岡的督迫下,年年都有改進。現在的發展水平,已經不是過去那樣,看幾眼回去再琢磨一下就能夠仿制個七七八八。大量使用鋼鐵零件的紡織機,就是拿到現貨,沒一點技術水平也仿制不了。

「或許是其他地方的出產吧。」韓岡說道。以棉布為貢賦,眼下並不只有隴右和江南,只是其他地方少罷了。

「種棉花的就隴右、江南多吧,還有哪里種?」嚴素心問道。

「多了,荊湖、蜀中、河東都有人種,遼國都有。不過種得多的,當屬淮東,」韓岡將衣服遞給雲娘,回身坐了下來:「淮東挺適合種棉花。早幾年,海州、漣水軍、楚州、泰州都有人去買地種了,棉花這東西,不怎么挑地方……」

他回想著「我記得商會中就有一家前兩年就在鹽城縣買了六十頃地,今年是第三還是第四年,收成差不多有同樣六十頃的江南棉田一半。」

「這么多?」「收成這么差?」

嚴素心和雲娘幾乎同時開口。

「論起收成的話,還是江南最多,」韓岡對雲娘道,「隴右就差了許多,幸好隴右地多。淮東的情況也差不多,不如江南收成多,我記得是跟隴右差不多。」

隴西是新辟之地,平均一家能有三五十畝棉田,農忙時還能從蕃部那邊得到相對廉價的雇工,大戶人家動輒百頃,除了種植和收獲,人工使用更少,所以最後結算下來,在隴西種植棉花的收益能與江南相當。

轉過來又對嚴素心道:「買的田多,是因為沒人種,都是荒地,所以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