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2 / 2)

這件事情的後遺症是相當的大的,這件事情國共兩黨開始在抗日戰場上面貌合神離,再加上雙方沒有很好的溝通渠道,於是雙方開始誤會越來越深,以至於蔣介石後來就會制定讓胡宗南對延安的閃擊的計劃。

想到這里以後,張心就對蔣介石的態度是豁然開朗了,因為他明白了自己在現在這個情況下面那是惹什么禍了,而是離了大功了,讓新四軍終於的撤出了蔣介石那朝思暮想的地方了,這對蔣介石來說就是勝利啊,所以這個時候張心就放心了,都立功了還怕什么啊。

可是現在張心輕松了,而且還在很快的速度下面張心又升官了,張心由於此次事件中表現的非常的不錯,再加上之前的是成功是說服了筱冢義男為中國的服務,於是,張心,開始接任由徐永昌擔任的軍令部部長一職,而徐永昌接替何應欽出任軍政部部長,這一下子,張心真的開始成為了內閣重臣了,雖然誰軍令部還是在總參謀部之下,可是,張心的副總參謀長只是虛職一個,現在已副總參謀長一職兼任軍令部部長一職,表面是只是兼任了一個職務而已,可是,實權確實大不一樣了,這也就是張心為什么說是升官而已。

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在一九四九在三月的時間*光明媚啊,張心也是心情相當的好啊,可是張心知道,現在已近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了,因為到了今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別的國家怎么計算,今年他們也要開始了,一九四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啊。

其實張心知道的是,早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希特勒就發布第二十一號指令,正式下達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侵蘇計劃。這個時候不光是張心已經知道了,就連於潔所領導的軍統的情報機構也已經知道了,當然他們知道的方式是讓張心有點苦笑不得的,因為張心在上次訪問德國以後就和古德里安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作為閃電戰的創始人,古德里安在希特勒那里是相當的受重用啊,所以在和張心聯系的時候他們就一直的在討論在關於軍事上面的問題,其中大量的涉及到了蘇聯,因此,軍統內部的情報分析人員就認為德國要對蘇聯動手了,可是這畢竟涉及到了張心,所以當時他們就請示於潔到底應該怎么辦,於潔在這個事情上吃不透張心的意思,於是就和當時還在第三戰區視察的張心說了這件事情,問他應該怎么辦,要不要通知蘇聯,這個時候張心馬上的就拒絕了於潔說讓他千萬不要通知蘇聯方面,先不說上次和蘇聯之間的恩怨,就是蔣介石也會希望德國進攻蘇聯的。

面對德寇咄咄逼人的氣勢,蘇聯並非毫無警覺。但是,考慮到自身應變措施還不夠充分,蘇聯希望盡可能避免或延緩蘇德關系的破裂,以便爭取更多的時間進行戰爭准備。為此目的,蘇聯極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誠意,繼續遵照兩國貿易協定交貨,在報刊廣播上駁斥那些預告蘇德之間即將開戰的預言。

但是希特勒這個時候才不買蘇聯的帳呢,他見到這個情景是大為的高興,於是急忙祭出他的看家法寶----閃電戰。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拂曉,,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動用了一百九十個師、三千五百輛坦克、五千多架飛機,在從波羅地海到黑海的一千八百公里長的戰線上,向蘇聯大舉進攻。

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正式的實施,該計劃主要內容有:

一、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

二、先以突襲的辦法殲滅前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使其無法退往內地,然後以坦克部隊為先導,並輔之以空軍支援,分三路向蘇聯腹地進攻,占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巴斯。

希特勒不無得意地說:「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將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

為了進攻蘇聯,德國又開始在外交上、經濟上和軍事上進行一系列准備,同時采取一些偽裝和欺騙手段。一九四零年德國占領法國後,曾經制訂過一個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但後來被放棄了,目的是為了全力進攻前蘇聯。但為了掩蓋「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又開始大造輿論,試圖想讓世人相信,它要實施「海獅計劃」。德國采取了許多手段來迷惑人們的視線。他們先是制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英吉利海峽和加萊海峽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造成部隊要大規模進攻英國的假象。然後,德軍大規模東調,但他們卻放風說,他們是為了在進攻英國之前,到東部地區去休整。

等到這一切都布置完畢後,德國開始從外交上入手,進一步迷惑蘇聯人。他們首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種對蘇聯的攻擊,而把矛頭轉向英國。德國駐前蘇聯外交官,主動會晤前蘇聯高級官員,向他們解釋說,德軍調往東部,只是為進攻英國而稍作休整,至於德國向波蘭大舉增兵,實際上是派年輕的士兵去替換將要退役的老兵。

德軍向芬蘭大量增兵後,德國駐蘇大使便去拜會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予以解釋,並且通知說,德國將取道芬蘭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隊,又解釋說,德軍進入羅馬尼亞是派軍事代表去幫助羅馬尼亞訓練部隊。

由於「海獅計劃」的存在成功地掩蓋了希特勒的作戰意圖,至一九四一年六月中旬止,德國已經在其東部同前蘇聯的邊境上集結了一百九十個師、共約五百余萬人,三千八百多輛坦克,五萬門大炮和五千一百多架飛機。但是蘇聯人卻對希特勒的種種承諾和解釋信以為真,因而對德軍的軍事部署並未加以注意。在德國發動進攻前,蘇聯西部邊境各軍區軍以上的司令部均駐在城市里,部隊也照常進行野營訓練,前沿各師的陣地上只有個別連隊值班。各軍區的通信部隊還在參加國防施工,野戰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擊場打靶或在軍區集訓。蘇聯空軍的飛機多集中於少數幾個機場上。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突然不宣而戰,以一百九十個師,五千一百架架飛機,大舉進攻蘇聯。德軍就象在進行軍事演習一樣,十分順利地實施著「巴巴羅薩計劃」,而前蘇聯方面毫無防備。德軍航空兵對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陸海空軍基地及部隊營房施以毀滅性轟炸,致使蘇聯幾乎完全癱瘓。德軍又空襲了蘇聯西部地區的六十六個飛機場,使蘇軍損失了一千二百架架作戰飛機。蘇軍面對敵人狂風暴風般的猛烈突襲,差不多完全喪失抵抗能力,只好向內地撤退。

「巴巴羅薩」計劃總的戰略目標是:在對英作戰結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及航空兵部隊實施閃電式的突然襲擊,分割圍殲蘇軍西部主力,而後向戰略縱深發展攻擊,攻占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巴斯,於一九四一年年入冬之前以一系列快速的進攻擊潰蘇聯,結束戰爭

而除了德國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聯發動襲擊。另一個參與進攻蘇聯的國家是芬蘭,由於蘇聯在建立「東方戰線」的時候侵略芬蘭,並割占了芬蘭的部分土地,所以芬蘭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宣布將攻擊蘇聯,以取回其在兩年前的冬季戰爭中所喪失的土地。芬蘭在戰爭初期奪回被蘇聯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進攻。另外芬蘭軍隊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沖突持續到一九四四年。

於是希特勒吧所有的參戰部隊編成三個集團軍群和三個獨立行動的集團軍,准備在三個戰略方向上實施進攻。

「北方」集團軍群是以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占領港口,使蘇軍艦隊失去基地並阻止蘇軍向東撤退,以便在有力條件下向列寧格勒推進。

「中央」集團軍群是以向布列斯特和明斯克方向突擊,割裂蘇軍防御的戰略正面,圍殲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爾後向斯摩棱斯克方向進攻,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是以向基輔方向進攻,奪取基輔以南地區的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的蘇軍陣地,然後向頓巴斯發展進攻。

以上是德軍進攻蘇俄的基本戰略態勢。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於斯大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意志帝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占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四一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六十萬萬人之多,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線的潰退。

在基輔會戰中,蘇軍第五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第三十七集團軍,第二十六集團軍大部和第四十集團軍,第三十八集團軍之一部被殲滅,,其重要意義在於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也就是基輔大糧倉。

列寧格勒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在經濟上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也是蘇聯的第二大運輸樞紐,共有十條鐵路線通過這里,特別是十月鐵路線把列寧格勒與莫斯科和蘇聯的其他地區連接在一起,因此在國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希特勒認為只有攻占列寧格勒,才能繼續打好莫斯科的進攻戰。

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中心,也是蘇聯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國防工業中心。攻占了莫斯科,蘇聯政府覆滅,蘇軍也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意志,蘇德戰爭也將結束。

斯大林格勒位於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的西岸,是連接蘇聯歐洲部分南北交通的樞紐,是貫通歐亞的咽喉,也是蘇聯南部著名的工業中心和糧食儲存地。攻下斯大林格勒,也就得到了巴庫的石油,頓巴斯的煤及庫班的小麥將成為德國的資源。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盡管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初,克里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八百公里的古比雪夫,但十一月七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節閱兵,受閱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後勤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線後方蘇聯游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線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維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制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采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冬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冬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