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混混章節)(2 / 2)

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愛國將領、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取代何鍵擔任湖南省〖主〗席。從這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三九年二月,在任一年零兩個月,與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迅猛發展,為正面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思想、組織和群眾基礎,被當時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稱為湖南國共合作的「黃金時代」。一、「省訓」與施政方針的提出:張治中來湘時湖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全省全國抗日救亡斗爭已經興起,但國民黨頑固派一直在鬧磨擦,愛國政治犯還未釋放,抗日救亡〖運〗動還有阻力傷兵、難民、役政等問題成難,舊的腐敗的官僚積習成風。

張治中將軍是唯一一位既敢於向蔣介石又敢於向毛〖主〗席直諫的人張治中將軍是國民黨政壇上一位獨樹一幟的人物,他在國民黨內長期身居高位擔任過多個要職,但一直信守不對共產黨放一槍一彈的承諾,毛〖主〗席稱贊其「專做好事,做了許多好事」。張治中是三〖民〗主義的真誠擁護者又是一位敢於犯顏直諫的人。他曾多次以口頭或書面意見的形式,對蔣介石作逆耳之言。但盡管如此,直到一九四九年蔣對他一直是厚愛有加。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先後四次向毛〖主〗席直諫成為唯一敢對毛〖主〗席與蔣介石均多次直諫的人物。

在和蔣相處的二十五年中,張治中對國民黨內「群僚百工,中於明哲保身之毒1只求祿位之保持,不圖事業之推展」的現象深惡痛絕曾多次就政治、軍事、經濟等各種問題,當面向蔣提出意見,甚至發生爭論,可謂蔣氏諍臣。張治中還多次上書蔣介石,陳述意見,其中有三次長達萬言。

一次是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張治中就「皖南事變」的影響,向蔣介石上萬言書,痛陳對中共問題處理的失當,力主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鑒於蔣介石積極准備發動內戰,張治中自新疆給蔣介石再次上萬言書,主張用政治方式解決中共問題,反對重新挑起內戰。第三次是一九四八年夏天,解放戰爭戰略決戰前夕,張治中已看到蔣家王朝必然失敗,但出於對蔣的忠心,明知其不可為,仍然作最後的進言,又一次向蔣呈上了一封《對當前國是之檢討與建議》的萬言書。

在《對當前國是之檢討與建議》的萬言書中,張治中不惜冒丟烏紗帽甚至掉頭顱的風險,對國民黨執政以來的各項保守政策予以嚴厲批評1

並將之歸咎於「領袖「本身的領導失當、獨斷專行,指出苦干年來「總裁對國民對干部所發表的文告與訓示,多偏重於抽象之說教,絕少關於具體之現實政策」甚至在文中有蔣「為世界各國領袖中脾氣最壞之一人」等語。

蔣介石在大陸執掌政權期間,大權獨攬,小權亦很看重。蔣介石兼職范圍之廣,令人瞠目結舌。最高峰時蔣介石身兼二十七個要職!除陸海空三軍統帥職務他始終牢牢抓住、非己莫屬外,〖中〗央農民銀行理事長他要兼新生活〖運〗動委員會董事長他要兼,連童子軍總司令他也要兼…對此,蔣麾下文武幾乎均熟視無睹,甚至有些趨炎附勢者竟拍手叫好。劉繼興研究中發現:惟有一人,堅決反對蔣介石兼職過多,此人就是張治中。

抗戰初期,張治中改任蔣的侍從室第一處主任。他想方設法促使蔣減少兼職,以提高工作效率。張治中到任未幾,原四11省政府〖主〗席王瓚緒因諸多劣跡遭地方實力派驅逐而下台,蔣介石乘機要自己填補真空,張聯合多人表示異議力陳兼職之弊。蔣不聽,並大言不慚地表示:「沒有人能任。」張笑道:「您手下不乏將相之才、封疆大吏,何愁沒人?」蔣固執己見但到成都(省政府所在地)兩次,就領教了地方勢力的手段,他們一致排外,很難對付,蔣介石遂辭去四11省〖主〗席兼職,交其重要謀士張群繼任。

滇緬公路打通後,需要在國民政府軍委會下設置交通運輸管制局來管理,在組設機構的簽呈上請示局長人選時蔣介石又批了「自兼」二字。張治中則認為,最高統帥兼交通運輸管制局局長太不成體統,遂簽署意見:「請以參謀總長何應欽兼任。」張治中對何直言:「您如不願兼,委員長就要自兼,這不成體制請您勉為其難,為領袖分勞分憂。」何應欽無言以對,被迫答允。這樣,蔣介石總算又少了一個兼職。一九四九年四月,張治中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談判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

此協定遭國民黨政府拒絕後,張治中棄暗投明,毅然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同年九月,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

張治中一諫毛〖主〗席,國名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毛〖主〗席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談,醞釀和討論國家名號問題,張治中也應邀參加。毛〖主〗席讓工作人員把籌備會上專家們的意見呈給諸位,聽取他們的意見。最後毛〖主〗席提出,〖中〗央意見擬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這時候,張治中發表了不同意見。他說:「共和…,這個詞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復?不如就干脆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毛〖主〗席覺得此話有理。經眾人反復討論,終於最後決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國名。

張治中二諫毛〖主〗席,國旗沿用至今。北京的一九四九年八月,正是盛夏時節。為了能夠在十月一日開國大典時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面國旗,國旗圖案的遴選工作在這炎熱的季節緊張展開。參加政協籌備會國旗審閱小組的專家們,從征集自全國兩千多幅圖案中篩選出三幅,由毛〖主〗席與各界人士最後選定。在討論國旗的座談會之前,張治中來到毛〖主〗席住處。閑談一番後,他試探著問毛〖主〗席:「現在大家都在議論國旗圖案,你的意見呢?」毛〖主〗席說:「我同意一顆星一條黃河的那種,你覺得如何?」張治中直言相諫:「我反對。中間一條杠,把紅旗劈為兩半,不成了分裂國家了嗎?」毛〖主〗席說:「你說的是一個嚴重問題。不過,不少人主張采用這幅,也舉出不少理由。這樣吧,我還要找些人座談一下,你也來。、,

政協一屆會議開幕前,座談會在中南海舉行。毛〖主〗席手持兩幅圖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條橫杠:一幅是現在的五星紅旗,只是多了個鐮刀斧頭。前一幅的說明是:紅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產黨的領導,橫杠代表黃河。張治中當即表示不同意,說:「第一,杠子向來不代表河流,中間一橫杠容易被認為分裂國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是金箍棒,國旗當中擺根金箍棒干嗎?不如用這一幅五星紅旗。」張治中的話得到大多數人同意,毛〖主〗席也覺得有道理,於是表示傾向張治中的意見。國旗審閱小組就以一致的意見確定了五星紅旗為國旗,也就是今天一直高高飄揚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