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混混章節)(2 / 2)

一九五七年六月,中央全會上通過了《關於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反黨集團的決議》,取消了馬林科夫的中央委員和中央主席團委員的資格,保留黨籍,調任哈薩克共和國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水電站站長(後又調到埃基巴斯圖茲熱電站任站長)。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二大時,由於馬林科夫參與了莫洛托夫和卡岡諾維奇的反對赫魯曉夫的活動,加以他的大量罪行被揭露,所以會後就撤銷了他的職務並開除出黨。

一九六二年,馬林科夫離職退休後回到莫斯科,同卡岡諾維奇一起住在伏龍芝濱河街的一所公寓里,但素不來往,也不參加玩多米諾骨牌。過去他坐慣高級防彈轎車,而且還有侍從前呼後擁,如今只有花錢買票、靠他妻子陪伴著搭乘公共汽車去看望他的子女,有時在路上還要遇到麻煩(比如有一次老黨員弗里德曼抓住他質問:「我究竟犯了什么罪,為什么在集中營呆了十五年?」),因此,他以後外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馬林科夫平時在家里,生活全靠妻子照顧,既不寫回憶錄,也不與平民百姓為伍,基本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自從一九八七年十月他的妻子死後,生活就靠保姆照顧。由於精神空虛,在他晚年的最後幾年中,由無神論觀點轉而信奉東正教,用全副身心加入了一個宗教唱詩班,祈求上帝寬恕他的罪惡,並堅決要求在他死後為他舉行宗教葬禮。

內戰結束後,馬林科夫進入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學習。在學習期間,他擔任該校黨委xxx。一九二五年畢業後,馬林科夫被選拔到聯共(布)中央機關工作,先在中央xxx助理波斯克列貝舍夫主管的「特別處」任副處長兼政治局的文書,後在斯大林秘書處任秘書。一九三零年,卡岡諾維奇被派往莫斯科,領導和整頓「反對派」勢力一直很強的莫斯科州委員會。馬林科夫隨之前往,負責組織部門的工作。一九三四年,斯大林在聯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提出,要保證事業成功,必須正確配備能夠實現領導機關決議的人員,並組織對這次決議執行情況的檢查。作為組織措施之一,會議決定在中央設立黨的機關工作部,主管干部調配、機構設置、組織管理等事務。馬林科夫被任命主持該部工作。一九三四年底基洛夫被害後,蘇共加緊了審查和更換黨證的工作。馬林科夫直接參與了這項工作的領導。這項工作於一九三六年基本完成。在一九三七年二月到三月舉行的中央全會上,斯大林提出,隨著社會主義陣地的不斷鞏固,隨著蘇維埃國家的繼續向前發展,國內階級斗爭將愈來愈尖銳。馬林科夫是肅反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直接領導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和列寧格勒等地的肅反運動。

馬林科夫於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和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代表。一九三九年三月,在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隨之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聯共(布)中央xxx、中央組織局委員,同時兼任中央干部管理局局長。

一九四一年二月,鑒於侵犯蘇聯的戰爭威脅日益增長,「亟須把工業提高到鞏固國防所迫切要求的水平,並改進對工業的領導」,馬林科夫在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會議上作了《關於黨組織在工業和運輸方面的任務》的報告。他要求各級黨組織最大限度地關心工業和運輸業的需要,對企業提出恪守政治紀律和生產制度、厲行節約、不斷改進和掌握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等具體的經濟政治任務。為了加強黨的領導,會議決定在市、州、邊疆區黨委和加盟共和國xxx中央建立由幾個xxx分管工業和運輸業的制度。這次會議大大推動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工作。到一九四一年年中,蘇聯工業總產值達到了第三個五年計劃預定的一九四二年指標的百分之八十六。在這次會議後舉行的中央全會上,馬林科夫當選為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成立了由斯大林任主席、「集中行使國家的全部權力」的國防委員會。馬林科夫是該委員會的五名成員之一,為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者進行了大量組織工作。一九四一年八月,他在列寧格勒戰線。一九四一年秋冬兩季,他極積參加組織在莫斯科郊區擊潰德國法西斯的戰役。一九四二年三月,他前往沃爾霍夫戰線。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九月,在斯大林格勒和頓訶戰線。一九四三年三月前往中央戰線。在此期間,他還領導了研制新式武器裝備、飛機和發動機的工作。一九四三年九月,蘇聯政府為表彰他在戰時艱難條件下對增產飛機和發動機做出的特殊貢獻,授予他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

一九四三年起,紅軍開始把敵軍大批逐出蘇聯國境。恢復收復區的經濟提上日程。同年八月,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通過一項「關於恢復從德寇占領下解放出來的地區的經濟的緊急措施」的決定,馬林科夫被任命為恢復收復區的經濟委員會主席,在修復住宅、學校和醫院,恢復工業企業和農庄農場生產方面做出了成績。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由於勝利完成黨和政府交給他的任務而獲列寧勛章。

一九四六年三月,馬林科夫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xxx;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被任命為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此後經常參與國內外重要活動,發表涉及內外政策的講話。一九四七年九月底,他出席在波蘭舉行的蘇東國家的代表會議,作了介紹聯共(布)在國民經濟領導工作、黨的建設和對外政策等方面活動情況的報告。一九四八年,馬林科夫與日丹諾夫一起出席xxx和工人黨情報局會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他在莫斯科慶祝大會上作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三十二周年的報告。一九五二年一月,馬林科夫五十壽辰又獲列寧勛章。

一九五二年十月,聯共舉行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大會審查並通過了蘇聯發展國民經濟第五個五年計劃,規定到一九五五年,工業生產水平比一九五零年提高百分之七十左右,生產資料的生產約增加百分之八十,消費品的生產約增加百分之六十五。會上,由馬林科夫作了聯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十三年的中央委員會總結報告。馬林科夫在報告中著重分析了發展農業中的主要缺點和錯誤。他批評「在農業的領導上,用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辦法來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的現象仍然沒有消滅。黨、蘇維埃和農業機關的領導者往往忽視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就農業技術、牲畜飼養,勞動組織以及其他農業問題向所有的區,集體農庄農業機器站和國營農場發出同樣的指示」。馬林科夫還指出,加強領導干部的挑選,正確地組織考查和培養xxx人的問題,他批評「有些領導者在挑選干部時不以他們的政治品質和業務能力為根據,而以親戚關系、朋友關系和同鄉關系為根據」。「這種違反黨的挑選干部和提拔干部的方針的行為已在一些組織中形成了由自己人組成的小家庭,他們互相庇護,把他們小集團的利益放在黨和國家的利益之上,很自然,這種情況常常引起墮落和腐化」。

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以後不久,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斯大林逝世。次日,蘇共中央、部長會議、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聯席會議通過決議,任命馬林科夫為部長會議主席。一九五三年三月十四日,蘇共中央舉行全會,赫魯曉夫提出「恢復列寧主義的集體領導」。馬林科夫辭去擔任近十四年的中央xxx職務。同年9月3日,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xxx。

一九五三年七月,馬林科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代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作了關於貝利亞「企圖把蘇聯內務部放在蘇聯政府和xxx之上」,進行反黨和反國家活動的報告。會議決定把貝利亞作為「xxx和蘇維埃人民的敵人」處理,撤銷他黨內外一切職務,並把此案交最高法院審理。一九五三年八月,馬林科夫在最高蘇維埃第五次會議上作了施政報告,表示在繼續貫徹蘇共十九大的政策方針的基礎上,著手對經濟發展作初步調整。鑒於蘇聯的輕工業落後,日用品匱乏,他要求在堅持原來優先發展重工業傳統方針的同時,加速發展輕工業。他說,「直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機會以發展重工業那樣的速度來發展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現在,在重工業發展已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我們已有一切條件來迅速提高日用品的生產量」,「我們的任務是在消費品的生產方面作急劇的轉變,確保輕工業和食品工業得以更迅速地發展」。同時,馬林科夫說,必須使「農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改進」,以便在「今後兩、三年內」生產「充足的糧食」和輕工業原料。他認為,必須采取「若干廣泛的措施」,「首先是在發展農業落後部門中增加集體農庄和集體農民的物質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認真地糾正和改變我們對集體農民私人副業的不正確的態度」。「政府和黨中央委員會認為必須大大降低集體農民私人副業義務交售的標准,並決定,修改集體農民農業稅征收制度,每一個集體農民家庭的現金稅平均減少約二分之一,並把過去幾年中沒有付清的農業稅尾數完全勾銷」。

此時,赫魯曉夫連續幾次在中央全會上批評馬林科夫分管的農業工作的問題和缺點,並提出大規模墾荒是「增加谷物生產主要的、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辦法」,「對此不必有任何懷疑」。一九五四年—一九五五年,決定在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馬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等地開荒一千三百萬萬公頃。為開墾荒地,一九五四年農業投資額增加了四億盧布。「墾荒計劃」打亂了馬林科夫原來制定的經濟計劃部署。接著,赫魯曉夫又在一九五五年一月舉行的中央全會上,利用所謂輕、重工業比問題指責馬林科夫。他說,近來一些人「在中國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速度問題上糊塗起來了」,「這些可憐的理論家們錯誤地理解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並把它作了庸俗化的解釋,他們企圖引用這個規律來證明,到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某一個階段,發展重工業好象不再是主要任務了,而輕工業可以而且必須比其他一切工業部門優先發展。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見解。這種見解只不過是對黨的誹謗。這是右傾的復活,這是與列寧主義敵對的觀點的復活,當年李可夫和布哈林那一伙人就曾經宣傳過這種觀點」。

馬林科夫在一九五四年三月對選民的講話中曾說,「新的世界戰爭意味著世界文明的毀滅」。不久,蘇共中央主辦的《xxx人》雜志發表編輯部文章,對此進行批評。文章寫道,「世界文明毀滅論」是對世界人民的恫嚇和訛詐,是要社會主義陣營各國面對侵略者的要求實行投降,是要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人民放棄自己的革命斗爭。

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馬林科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提出辭職「申請」,說他「對農業中所存在的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況負有責任」,「由於我缺乏地方工作的經驗,以及我沒有在部里或任何經濟機關中直接管理過國民經濟的某些部門,這就對我執行部長會議主席這個復雜和責任重大的職務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會議接受了馬林科夫的「申請」,並於次日通過任命他為部長會議副主席兼電站部部長的決議。

一九五六年蘇共舉行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後,相繼解除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在政府中的重要職務。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等人於一九五七年六月十八日召開的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提議撤換赫魯曉夫。經過四天討論,結果以七比四的多數通過解除赫魯曉夫黨中央第一xxx職務的決議。朱可夫調用軍用飛機搶運大批委員進京召開會議。赫魯曉夫撇開蘇共中央主席團,召開「中央全會」。經過七天的爭論,蘇共中央全會通過了支持赫魯曉夫的決議,把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罔諾維奇等人定為「反黨集團」,指責馬林科夫等人在「反黨的基礎上勾結起來,打算改變黨的政策,使黨恢復蘇共二十大所譴責的錯誤領導方法」。中央全會決定撤銷他們的中央委員和主席團委員的職務。隨後,馬林科夫又被解除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和電站部部長職務,調任哈薩克共和國任烏斯卡麥諾戈爾斯克水電站站長。馬林科夫在一九六八年退休,遷回莫斯科居住。

蘇聯偉大領袖,蘇聯的建設者——斯大林去世後,作為其部長會議主席的接替者,馬林科夫掌握了蘇聯的政權,但是後來成為克格勃主管的貝利亞和主管中央政治局的赫魯曉夫一刻也沒有放松過對政權的爭奪。

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在當時的國內形勢下,由於衛國戰爭已經結束,農民紛紛期望蘇聯政府能夠取消余糧征集制,並開始著手恢復經濟,馬林科夫開始了一項對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xxx」這個術語來總結蘇聯在斯大林晚年時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勢,並首先提出要反對xxx。具體行動是在理論上做了相應的論述,在蘇xxx內開啟了消除xxx的進程,逐步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糾正工作,提出了集體領導原則。其次,馬林科夫主導了平反冤假錯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醫生間諜案、明格列爾案、克里米亞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處決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錯案的直接制造者貝利亞,改組了由貝利亞掌控的凌駕於黨、中央、司法機關之上的內務部,恢復了xxx。

經濟上,馬林科夫認識到蘇聯在日用消費品工業在生產、產量、質量等方面都是落後的,由此提出了均衡發展戰略——向重視重工業那樣地重視輕工業,用發展重工業那樣的速度去發展輕工業,開始將經濟重心調向輕工業、食品業和農業,將生產的重心調向日用消費品上來,將經濟生產的目的定位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質和生活文化水平」。

馬林科夫坦率地承認蘇聯糧食問題沒有得到最終解決,一些農業生產部門依然落後,農民付出的很多卻沒有得到應得的東西,蔬菜以及畜牧產品沒有滿足人民的需要。由此開始著力解決「二農」問題(農民、農業)。

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諸如提高國家的農產品收購價格、允許農民自由經營自留地和個人副業、降低對農稅收的標准和農民副業繳售的標准、免除農民拖欠的農業稅款、提出了農業機械化的方針以及創造性地提出要培養農業技術干部。馬林科夫的主張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農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輕松感,當時甚至流傳這樣一種傳言,即馬林科夫是列寧的外甥或養子。

行政上,馬林科夫著手調整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下放中央權力、擴大地方自主權;精簡機構、精簡報表(公文)、縮減行政費用;糾正吃大鍋飯、不計成本的生產模式,加強經濟核算,調整銀行信貸政策,制裁虧損企業。

外交上,馬林科夫緊縮關於爆發世界大戰的估計,將外交重點由消滅帝國主義轉為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上來——回歸了列寧的主張。

他開始擺正軍事與經濟的關系,提出經濟將擔負不起過於龐大的軍備,指出核軍備沒有意義,實際上就是主張節制軍備。

在馬林科夫對外政策的主導下,蘇聯恢復了蘇聯同南斯拉夫的關系,緩和了蘇聯同土耳其、伊斯蘭國家的關系並與阿富汗、印度、芬蘭等國家有了不同層次的往來。這是起,蘇聯的報刊上開始出現了「緩和」這個名詞。

實際上,蘇聯這一系列外交上的獲勝是對以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所發起的冷戰的沉重打擊。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