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混混章節)(2 / 2)

四月九日,組織二十個師發起夏季攻勢,至六月二十七日攻克奉新、靖安、西山萬壽宮及高郵市等重要據點,擊斃敵混成第十六旅團長藤堂高英少將,有力地配合了第五、六戰區同期進行的棗宜會戰。在戰區主力冬季攻勢遭受慘重損失之後,還能取得如此戰績,實屬不易。至於蘇聯顧問福爾根向蔣介石報告所稱「宜昌淪陷系薛岳按兵不動所致」實為不了解情況的不實之辭。

十月一九四一年三月,指導第九戰區各部進行反掃盪作戰,先後取得陳山船埠、九嶺、奉新等戰役的勝利,收復通城、武寧等縣城。

三月十五日二十九日,指揮上高會戰。

九月十七日十月八日,進行第二次長沙會戰。

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四二年一月十日,實施第三次長沙會戰。

六月初七月中旬,率五十八軍、第四軍、第七十九軍等部增援翰東,參加浙翰會戰。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一九四四年一月,率第九十九軍、第十軍、

第五十八軍、第七十二軍等部馳援常德會戰。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一十月二曰,率部參加長衡會戰。

衡陽失守前,七月十五日,白崇禧奉蔣介石之命到前線視察,在祁陽黎家坪見到了薛岳。他勸薛岳在衡陽淪陷後調第九戰區主力防守湘桂線,同時蔣介石也命令薛岳把第九戰區主力拉到湘西,但都被薛岳拒絕。八月衡陽外圍撤退時,他把部隊拉到了湘東。這件事被時任第九戰區參謀長、後來起義的趙子立說成是薛岳「有意避開日軍箭頭,而跑到湘東去」言下之意說薛岳怕死。這話是站不住腳的。首先,薛岳到湘東之後比以前更加困難:手下僅有已久戰疲憊的八個嚴重缺員的軍,而要對付十幾萬日軍戰勝之師,防守粵漢線和湘東翰南那么大的地方,其難度可想而知。…

與到湘西去要槍有槍要人有人的情況相比,孰優孰劣,薛岳久經沙場,不會不知道。其次,撤到湘東,實際上是把自己送到了日軍的包圍圈里,而湘西作戰若不利可退入大西南後方,其危險程度相比如何,薛岳不會衡量不出。那為什么薛岳要執意去湘東呢?這一行動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戰局發展可看出。第一,薛岳將第九戰區主力撤到湘東後,將第九十九軍、暫二軍、第四十四軍、

第四軍、第三十七軍等五個軍留在了粵漢線以東,緩解了該區域兵力不足的窘境,為日後保衛粵漢線(南段)和翰南保存了重要力量。第二江西是抗日反攻的一個重要基地,也是國共爭奔的焦點。』將第九戰區主力西調就等於將江西拱手讓人,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翰江追擊戰和擊潰八路軍南下支隊的戰果了。由此看來,第九戰區司令部撤向湘東這一決策是有戰略遠見的。

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月,率第九戰區主力參加了湘粵翰會戰。

六月八月,組織實施翰江追擊戰。

八月九月,在南昌接受日軍投降,並指揮暫二軍、第三十七軍等部在翰南和湘南擊敗了八路軍南下支隊,破壞了中共建立五嶺根據地作為即將爆發的內戰中的南翼的戰略計劃。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清黨,薛岳改投李濟深第四軍,指揮〖鎮〗壓南昌暴動後南下潮汕的共產黨,之後多次參與第四軍的反蔣戰爭。

一九三三年五月,薛岳被蔣介石征召,擔任第五軍軍長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從此薛岳平步青雲,進入軍事生涯中的輝煌時期。

十月,他到達南昌,先後任北路軍第三路軍副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和第一路軍代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次年一月,升任第六路軍總指揮。四月,薛岳指揮第六路軍先後攻占翰南韶源、上岡、壽華山、興國、古龍岡,給紅軍造成了很大損失。十月,又進占石城,直逼瑞金。在連戰失利、各路敵軍又大兵壓境的不利形勢下,〖中〗央紅軍被迫作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y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後,薛岳奉命指揮第六路軍和第八縱隊追擊跟蹤追擊。

紅軍進入湖南後,蔣介石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薛岳為前敵總指揮。十一月湘江戰役,薛岳率部沿湘桂公路實施側擊和尾擊,重創紅軍後尾的第五軍團,俘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等。十二月,紅軍被迫進入貴州。蔣介石聽到此消息,大喜,對陳布雷說:「共軍入黔我們就可以跟進去,比我們專為圖矜用兵還好。」因而紅軍進占遵義時,薛岳卻以剿共的名義兵臨貴陽,奪了貴州的省〖主〗席王家烈的權,使得紅軍有了喘息機會。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這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後,紅軍進行了四渡赤水戰役,利用國民政府和地方軍閥的矛盾,渡過金沙江,擺脫了薛岳的追擊。這次戰役被廣為宣傳,稱為「毛〖主〗席的神來之筆」表面上從戰役的進程和結果來看是被薛岳及川滇軍閥打敗的,但實際意義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免於被消滅,並從此在以後的戰斗中牢牢地卑握戰場的主動權。

紅軍渡過金沙江後,蔣介石立即組織薛岳和川康軍閥所部二十萬人進行大渡河會戰。但在戰役尚未部署就緒之際,紅軍就已迅速突破了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防線,全部渡過了大渡河。

一九三五年七月,蔣介石在成都召開軍事會議。會前,薛岳與蔣的高級幕僚在研究了六月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以來的情況後,一致認為:紅軍下一步的戰略目標是北出甘肅,向西北發展。於是,

蔣介石決定將薛岳部北調甘陝,原駐西北的第三路軍胡宗南部歸薛岳指揮。果不出所料,九月中共〖中〗央率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突破臘子口,

進入甘肅。由於駐甘南的魯大昌、王均等部阻擊不力,十月紅軍抵達陝北,與紅十五軍團會師。但此時,蔣軍精銳皆集於西北,紅軍三個軍團加起來才萬余人,實力懸殊,中共〖中〗央處境仍很危險。就在這時,蔣介石犯了個致命錯誤,使中共〖中〗央轉危為安。十月底,蔣介石命薛岳東開湖北參加同剿賀龍,將西北剿共軍事全權交給張學良,不久張學良與紅軍妥協,一年後釀成了西安事變。

這年八月到九月間,紅四方面軍南下,擊潰川軍主力,先後攻占了寶興、天全、蘆山、滎經、漢源等縣,十一月直逼鄧崍,威脅成都。

蔣介石被迫命令薛岳停止東進,增援鄧崍。十二月,薛岳投入戰斗,先後攻克滎經、天全、始陽,解了雅安之圍,重創紅四方面軍,迫使其退入藏區,重陷絕境。至此,薛岳率軍對紅軍追剿宣告結束。

在一九三三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二月,前後兩年多的時間里,薛岳率部行程兩萬余里,追擊紅軍兩大主力。不但如此,在追擊紅軍的過程中,薛岳還搞垮了貴州軍閥王家烈,通過收買西康紅教領袖和土司、

留〖中〗央軍駐守要地等手段動搖了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該省的統治,穩住了雲南的省〖主〗席龍雲,為蔣介石統一西南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日後西南抗日大後責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表彰薛岳,一九三七年五月,國民政府任命薛岳為滇卧綏署主任兼貴州的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