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大學教授VS明朝縣令(2 / 2)

「他們不在乎這些,只要不是干涉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我們做什么他們不管的。哦,咱們收集硝土的時候他們覺得我們腦子有毛病,街巷有神棍傳言說咱們這些『短毛』天生五行缺土,經常要吃點糞土才能有生氣……」

「靠!」

解席又好笑又好氣的發出一聲嘆息,旁邊龐雨卻笑著點頭:

「我們來自海上,果然缺土……這里神棍邏輯學挺好的。」

「鹽場消息最近傳播的比較厲害,說我們手里有一塊仙布,只要放在海水里抖抖就能濾出大批雪鹽來,傳得很邪乎。」

「啊,這消息是我讓俘虜勞工去傳開的,說的神秘一點,免得那些明朝人盜版咱們的曬鹽方法。」

阿德在旁邊笑眯眯舉手承認,引得大家開懷一笑。

「您在他面前寫字了么?對於我們用的簡體字他有什么反應?」

凌寧突然開口詢問,李教授似乎早就預料到有人會問這個問題,淡然一笑:

「沒什么反應,簡體繁體都寫過,他理解簡體字絲毫不困難,只是覺得我們的字缺筆多了點。說我們的避諱一定很多。」

「他沒覺得我們的簡體字離經叛道?」

到凌寧顯出很驚詫的樣子,李教授反而呵呵笑了:

「你要知道,在古代寫字有很多忌諱的,比方說你父母名諱中有的字,當你需要寫這個字的時候就必須要故意少一兩筆,算是孝道。古人寫文章又喜歡用典,一有機會就故意找些生僻文字來替代本字,以顯示自己的文章另有涵義……這樣多少年下來,大多數古人在書籍中到錯別字的第一反應,不是覺得對方寫錯了,而是覺得自己還不夠淵博,不知道這個錯字的出處典范,之後反把它又當作一個典范來用……最後到永樂大典,康熙字典之類一古腦兒收錄……『回』字的四種寫法就是這么冒出來的。」

「所以說,在古代除了寫給皇帝或者上司的奏章公文不能寫錯字,很多時候寫錯別字未必是壞事,甚至會被視作風雅……我們的簡體字很多是從古代草書中化來,古人本身用的也很多的。」

…………

「關於明朝政府對我們這批人的態度,他們會不會派兵來攻打,您有沒有了解到相關的信息?」

唐健在旁邊已經忍了很久了,卻只聽到這批人凈在扯一些廢話,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一條沒得,終於忍不住站出來直接詢問。

老李教授一愣,凝神想了片刻之後終於點點頭:

「哦,也問過一些。」

所有人立即安靜下來,仔細聽李教授通過聊天得來的重要情報。

明朝官員似乎沒什么保密意識,在和老李談的比較投機之後,就連那些關聯到穿越眾本身的軍事情報也拿出來作為笑話談資了——不過這些消息本身就在瓊州府城四下流傳,好像也談不上機密。

一開始瓊州府得到的消息確實是倭寇破城,這消息還是程知縣親自派家人送出去的,那天晚上在到那輛鬼車沖破城門後,程縣令確實是做好為大明朝盡忠的准備了。只不過後來發生的一切卻讓這位縣太爺不知道該怎么向上面寫報告。

而且這位縣太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大明朝的官僚系統中還算不算正式員工了——按照明朝規矩,地方官有守土之責,若某地失陷賊手,官員縱使逃出來也會被追究責任,至少官帽子是保不住的。

可臨高縣眼下這種狀況到底算不算失陷於敵?城門是被撞破了,倉庫也被搶走了,城里本來不多的幾個守軍也死的七七八八,就連縣太爺自己花錢雇的一個內宅保鏢都丟了性命——虧他還自吹精於弓箭。

但要是就此判斷說這個縣已經「淪於賊手」,程縣令又感到很不甘心,畢竟他堂堂臨高正堂還在衙門里坐著呢!而且也不是擺樣子,平時民政上的事務照常處理,一應稅收雜役也照常收取……這地方明明還在大明朝治下啊!

「有沒有可能和那位縣令商量一下,讓他給上司發消息,就說先前有海盜試圖劫掠縣城,但是被一批海上客商驅逐,眼下縣城里一切平安之類?」

龐雨立刻敏銳意識到這位程縣令的尷尬之處值得利用,確實對這位臨高縣令來說,他也需要盡量把事情淡化下去,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天高皇帝遠」「瞞上不瞞下」——這些著名諺語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