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 沒有鋼筋?照做混凝土!(2 / 2)

沒人嘲笑他,因為提出這條建議的小伙子同時表示由他自己來開車,大家只好告訴他這個集體暫時還不需要肉彈,穿越眾也不會學哈馬斯。

由於太多的計劃被提出,軍事組首腦唐健都感到無所適從了,最後他只好直接點了幾個人的名字:

「老解,龐雨,凌寧,北緯,還有您——老李教授。你們幾個組織一個參謀組吧,由參謀組來負責制定對敵計劃。」

「我?參謀?」

龐雨和李教授等人都愣住了,他們從一開始就聲明過了:從沒參過軍啊。

「沒錯,作戰參謀。沒當過兵不要緊,關鍵是你們頭腦清晰,條理性強。而且都很熟悉明朝歷史,是我們中間最了解敵軍情況的。我們的發展路線也主要根據你們的建議來制定,知己知彼,判斷力優秀,這就足夠了。對軍事問題有不了解的地方,北緯和老解會幫助你們。」

「好吧……」

被點到名字的人接受了這項任務,這不僅僅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重大責任。整個團體的安危,都將由他們幾個人來承擔。

沒被點到名的人也決不是輕松愉快,唐健明確表示從今往後軍事組將大幅度加強訓練強度,而所有的物資生產部門也都被要求盡量增加產能。

此後十幾天,大家仍然按照年前制定下的建設計劃繼續搞生產建設。只是工程組的工作重心從廠房建設轉移到為新基地修建防護設施上。在此期間結構師陳俊同學開始做某種嘗試——他讓人砍了大批毛竹,剖成竹筋,在建築碉堡和圍牆的時候編入水泥中,其位置恰好是理應配置鋼筋的區域。

「怎么,你真打算搞竹筋混凝土啊?這東西能成功么?」

明朝的建築技術完全沿襲宋代,除了大量用磚石材料外,在關鍵性的木作技術上與北宋時期幾乎沒啥變化,成書於宋朝的《營造法式》直到明末依然是所有建築工匠的標准。工匠們用「材」作為基本單位來計算所有部件尺寸,而這種古老而繁雜的方式讓龐雨等人完全無法適應。

所以他們在建造房屋時理所當然的使用了現代技術,以磚石牆作為主要承重體。但在梁板的選材上遇到很大麻煩——沒有鋼筋,就沒有現代建築中最基本的材料:混凝土。無論樓板還是梁柱都無法制作,目前只能用木板木料代替。

龐雨以前也曾經聽說過當年國家困難時期,有用竹筋取代鋼筋承擔拉伸應力的混凝土構件存在,但那只是建築史老師作為奇聞軼事說著好玩的,而陳俊作為結構專業的從業者,對此顯然比他有更深入的認識。

「優質竹材的抗拉強度其實是非常高的,介乎於一二級鋼筋之間,用技術手段處理後完全可以取代鋼筋。96年前後,因為一次大戰導致鋼材緊缺,在廣州的中國建築師就用竹筋混凝土建造了很多房屋,一直用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才被陸續拆除。」

雖然以前從來沒搞過,但陳俊來到海南島後不久就提出過使用竹筋混凝土建造房屋的構想,這些天來他好像一直在為此作技術准備。和鋼筋相比,竹筋混凝土當然有很多缺點——不防火,容易被蛀咬腐蝕,受溫度影響大……等等。但在沒有鋼筋的條件下,它仍然是最好的替代品。

目前還是試驗性階段,陳俊只是搞了幾處簡易設施。最主要就是造了一座竹筋混凝土的碉堡。在防護牆外面覆蓋厚厚泥土層避火,竹材在使用前用濃石灰水浸泡以避免腐蝕和蛀咬,海南島本身的炎熱氣候使得混凝土構件不會結冰,沒有熱脹冷縮現象來影響構件壽命——據說當年日本人在南方的很多碉堡也是用竹筋建成,很是讓美國佬頭痛了一陣子。

另外還用竹筋做骨架造了一批預制梁和預制樓板,如果強度試驗能通過的話,他們就能造樓房了。

工程組的勞動力數量在春節結束後有了一次奇跡性的增長——那四個被放回家去過年的勞工全都回來了,這倒並不讓人吃驚——盡管阿德曾表示說可能會有一兩個人一去不還。

而讓大家真正吃驚的是——那四個人不但自己回來,還另外帶來了大批人口,足足有六十多!當這些人聚集到綠區大院門口的時候,穿越者們差點以為又是遭到襲擊。

查問下來,除了那四個人的親戚朋友外,還有其他許多勞工都帶口信把家人給招來了,比方說老滑頭張廬山的全家十二口都在其中,整個一副賣命到底的架勢。

如何安排這些人頗讓穿越眾傷了一番腦筋。作為主動投靠的本地人榜樣,肯定是要被善待的,其中的青壯年勞力也正好是工程組所需。不過六十來號人中有四十多是老弱婦孺,這該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