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 決策與領導?這年頭誰都不傻!(2 / 2)

來到明朝之後,正如解席所說,大家都是用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方式來處理內部關系。由於大多數人的性格都很成熟,很清楚在這個環境下必須團結一致才能生存,縱使個人受到些什么委屈也都能忍耐。即使有少數人不懂事,也很快被集體的意志所壓服,沒能釀出禍端來。

所以總體來說,迄今為止,他們這個集體一直表現得很團結。充分發揮出了集體優勢,大家雖然面對許多困難,碰到過好幾次危機,但卻都安然度過,甚至還取得很大成就,成功在臨高縣城及其周邊地區經營出一片基地來。

但是一百三十九個人,畢竟就有一百三十九個獨立的意志,他們不可能象螞蟻或者蜜蜂那樣永遠保持一致。這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更不用說人人都有私心的。

今天的爭執還無關利益,很明顯只是理念上的不同。而這種分歧以後還會出現,而且只會越來越多。如何面對這種分歧?如何應對今後越來越紛繁復雜的局面?這正是此刻困擾著解席的問題。

在此之前他們遇事都是采用召開團體大會的辦法,一百多人聚集在一起各抒己見,最後得出一個「集體意志」來應對。可並不是在每件事情上都能產生所謂「集體意志」的。而且隨著勢力的擴大,攤子越鋪越開,人員也越來越分散。大家很難再象先前那樣隨時聚集在一起開大會了。

扳著手指頭算算,現在穿越眾擁有的基地就分成了好幾處——海灘邊上碼頭,城里縣倉大院,農場鹽場以及養殖場,再加上白燕灘電站和工業區……他們的內部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所負責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除非特別緊急,否則想讓所有人同時放下手頭事務來開會商量事情根本就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完善穿越眾組織系統,建立起一套專業的決策機構就成為當務之急了。一個集體不能沒有決策,否則它就是有再大的力量也難以發揮。尤其是他們現在還面臨著瓊州府那邊非常直接的軍事壓力,不要說決策錯誤,哪怕稍微遲緩一點,也很可能就是全部覆沒的結局。

在這方面他們所面對的明王朝就是一個典型反例——大明朝的武裝力量其實不弱,但在後期卻多次出現決策失誤。到萬歷年間皇帝本人干脆罷工不做決策,導致帝國空有偌大實力,應付起周邊亂局卻依然是手忙腳亂。期間雖然也有「萬歷三大征」之類的閃光點,卻終究是耗盡了國家元氣,以至於很多歷史學家都宣稱:「明實亡於萬歷」。

萬歷自己雖然沒嘗到亡國痛苦,卻還是遭到報應——若干年後他的定陵被掘,本人連同皇後屍骨都被送入十三陵博物館做公開展覽,十年浩劫中更是被紅衛兵小將一把火燒了個干凈,連金絲楠木棺槨都被復員軍人的大老粗館長下令拋棄深山,在陵墓里原地卻搞了個水泥砌築的冒牌貨。一代帝王,身後落得個如此下場,也算是倒霉之至了……

龐雨一方面在胡思亂想,另一方面卻很耐心聽解席在旁邊闡述他的打算和計劃。老解這人的最大優點就是雷厲風行,想到什么就立刻著手去做准備。此刻他已經在設想提議召開全體穿越者大會,選舉出一個領導集體,以應付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大的各種壓力。

「嘿,又發什么呆呢,你覺得我這提議能通過么?」

有決斷力並不意味著莽撞,老解畢竟在政府機關和商業圈子里摸爬滾打了好幾年,很清楚這種事情的麻煩程度,他希望龐雨能發揮他的縝密思維給自己一些有用建議。

可龐雨只是微微搖頭,並不好解席的計劃。所謂領導集體,必須要有足夠威望能讓大家服膺,這樣做出的決策才能得到有效執行。而且「選舉」這種手段本身就是不同團體之間的競爭方式,眼下這種局面,貿然搞選舉反而可能形成矛盾,在這一百多人中人為的制造出不同集團來。

自從登陸以來大部分人都表現的很團結,很和諧,但這恰恰也說明這個團體中絕大多數人都有相當成熟和敏銳的思維。當初胡雯曾經作過一次小小嘗試,結果馬上被集體否決掉,這說明大家對於任何企圖攫取權力的心思都有著足夠敏感,只是每個人都小心翼翼避開雷區罷了。解席這項提議縱使出於公心,相信也不會得到多少支持。

腦海中思維如電閃雷鳴,但最終龐雨只是輕描淡寫的搖搖頭:

「想法不錯,但眼下恐怕不是好時機。只有順勢而為,等到大多數人都覺得需要一個決策機構了,這個機構才有可能被建立起來。」

解席也沉默了,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其實比龐雨更清楚人際關系的復雜性。但形勢不等人啊,自從到唐健他們帶回來的軍事情報,又被拖入了參謀小組,老解幾乎是在夢里都念叨著那瓊州府的五千明軍。最近幾天他突然熱衷於去追女朋友,未嘗沒有刻意放松自己,舒緩壓力的心思。

這可不是在打游戲,一串00000000的字符而已。憑這邊的一百多號人,想要對付五千明軍,老解始終覺得,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集體,恐怕很難成事。

不僅僅是解席一個人在為明王朝的軍事壓力煩惱,事實上這個集體中的大多數人都在為此擔憂。同時他們也各自盡最大努力來爭取為這個團體多做些事情。

李明遠教授毫無疑問是所有人中思慮最為深遠的一個,雖然他在軍事方面完全沒經驗,但既然進入了參謀組,老教授覺得自己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這個作用主要體現在情報上,通過與程葉高縣令的友好交流,李教授發現他們完全可以從明帝國本身的官僚系統中,得到至關重要的第一手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