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 戰術計劃(2 / 2)

除非他們這批人地行為真正搞得天怒人怨了,導致有大批人員不計自己的生死願意來做自殺性攻擊,就好像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關系,那這種「不對稱作戰」才會成為可能。

到目前為止,他們還從享受過這種待遇。哪怕就是農場這種近乎完全不設防的部門,也從來沒遇到過刻意襲擊——當然小毛孩子頑皮丟土塊不算。

參謀部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明軍可能利用水路發起一**規模的攻擊。利用海船正兒八經的運送個上千士兵過來打進攻,這真的很難防御。

龐雨先前對此倒並不是很在意,搶灘登陸戰直到現代依然是非常冒險,危險性極高地作戰方式。能夠成功的少數幾次實例——諸如諾曼底登陸或是仁川登陸,無一不是在登陸方擁有絕對海上優勢,經過長期精心准備,以及相當良好的運氣幫助下才能實現。

以明朝水軍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他們的指揮機構也不大可能做出這種決策——簡單推算下邏輯就能理解:這年頭海上行船還是相當冒險地,運氣不好碰上一次台風就足夠把整支艦隊都送到水底去。換了隨便哪個陸軍將官,在有道路相通地前提下,誰會把自己和部下的腦袋送到海龍王嘴里去賭運氣?

而作為軍隊地最高決策者,即使他能到從海路進軍的快捷性和突然性,他也要考慮到陸軍部隊的反彈情緒和以及風險——如果軍隊是在陸地上被攻擊,戰敗了,那是陸軍自己無能。但如果軍隊根據命令上了船,結果卻被風浪傾覆或者被敵人的海船攻擊沉沒了,那陸軍一准會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決策人身上,這就毫無推脫的余地,等著掉腦袋吧。

在大明朝的歷史上,將近三百年間,似乎從來沒有打過兩棲登陸戰的記載,沒理由到了他們這次就例外。

本來考慮很清楚的:海上應該沒有威脅。但這次情報中卻偏偏出現了「水陸並進」字樣,這著實讓全體參謀組成員迷惑不已。

讓他們感到迷惑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不知道這句話中的真實成份有多大。僅僅是某個完全不懂軍事的軍盲師爺為了追求文字對仗好而加上的修辭手法?還是真有哪位天才大能破了他們最大弱點,刻意要求采納這種新戰術?

還是老李教授提出的觀點,他覺得這很可能僅僅是文學修辭手法——因為前一句「水陸並進」就算還靠點譜,那後一句「克期會剿」則分明是在白日做夢。

明軍現在又沒掌握遠距離通信技術,連計時的手段都相當落後原始,水軍陸軍離開基地就是各自獨立的兩個單位,從同一個基地出發,通過水陸分別向同一個目標進攻,還要約定好時間碰頭——這只能在紙面上實現,是純粹的紙上談兵。

真正實行起來,除非對手不做任何抵抗,不施加任何外力干擾,但這可能么?這是戰爭!

老李教授的分析得到大家一致贊同,歷史上從沒聽說過這一時期明朝南方出過什么軍事大牛,基本可以否定這是有意為之。

說起來,大明朝的官員們似乎特別喜歡這種「分進合擊」戰術,當年的薩爾滸之戰,十幾萬軍隊老老實實一路推過去不行么,非要華麗麗的分成四路大軍玩分進合擊,結果被人努爾哈赤一句話「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給打了個稀里嘩啦,由此斷送東北,乃至於整個大明王朝……現在想想,龐雨覺得這大明江山沒准兒就是毀在了某個軍盲一味追求華麗的文學思維上。

不過李教授隨後也提到,雖然從軍事上分析,明軍主力走海路進攻的可能性不大,但既然公文上寫了這一條,那白沙寨的水軍無論如何也要出動一次意思意思,否則就是藐視上官,也算罪名。估計他們會派出一些船只來助戰,不算主力,但騷擾難免。

根據先前偵查,白沙口水寨里面有大小船只五十多條,其中「大船」有十五條,按照每條船上載運五十到七十人計算,如果白沙水軍全部出動,一次可以運載一千多的士兵,這個數字當然不能和五千陸軍相比,但如果真讓這些人登陸了,那也是相當的麻煩。

所以,與會全體人員很快取得共識——無論這些水軍的目地是什么,決不能讓他們登陸,要盡可能把這些明船消滅在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