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九 提案(上)(2 / 2)

「如果每年抽調資金不超過五萬元,那么可以接受。」

有了女財神這句話,接下來的討論才得以繼續——無論在什么時代,修路都是非常花錢的項目。西線公路這么大一個工程,如果沒有瓊海貿易公司的支持,肯定開展不起來。

當然對於貿易公司來說,這也不算虧本買賣。一旦這條公路建成,公司從臨高生產基地調運貨物就不再受天氣和海況影響——現在所有貨物都是通過船運,雖然速度快,成本也低,可在台風季節,或是天氣情況不好的時候,海路是無法使用的。

不過以茱莉的性格,就算雙贏的事情也不會這么輕易答應下來。她和付羽等人討價還價,表示現階段公司的主要精力肯定首先要放在白沙口碼頭的重建工作上,所以要求道橋組去瓊州,先修建一條從碼頭通往府城的水泥路出來,然後根據工程質量和實際使用狀況,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投資。

本以為對方也會討價還價一番,卻不料道橋二人組對於此項要求沒有任何意見,一口就答應下來。

原來這兩位早就聽說過貿易公司女經理的精明強干,於是在作提案時打了點埋伏——本來這條西線公路瓊州方向的起點就是從白沙口碼頭開始,施工計劃原就是用兩支隊伍從臨高和瓊州府同時開工,各自相向延伸過去。從白沙口碼頭開始修路,本是正常的施工內容。但他們卻故意不提,果然借此堵住了茱莉的口,從而避免她提出其它更多的要求。

…………

第一項提案獲得通過,接下來的第二項,卻也是和道路有關。

「要修鐵路?我的天,火車頭還沒造出來呢,就要修鐵路了?」

當凌寧代表鋼鐵組把他們的築路計劃遞交上來時,著實讓所有在場成員們吃了一驚。不過凌寧馬上擺手解釋:

「不,不是供火車使用的鐵路,只是專用的載重軌道線路而已,使用特制的馬車拖運,用來運輸礦石的……」

鋼鐵組遞交上來的這份計劃全名為「綜合開發石碌鐵礦計劃書」,其核心內容是礦石運輸——石碌鐵礦這個名字早在兩年前,穿越眾剛剛登陸海南島的時候就已經多次被人提起過。這座礦山被稱為「亞洲第一富鐵礦」,所產的高品位礦石含鐵量最高可達到百分之七十多,平均也有百分之五十左右,此外還有伴生銅,鈷等礦,可以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寶山。

穿越眾打它主意已經很久了,不過這處礦藏的位置有點偏——它位於海南島內陸地區的昌江地區,道路很不通暢。而且那時候整個昌化縣還掌握在忠於大明的官員手中,公開采掘比較困難。

之前鋼鐵組一直是用的臨高,儋州,昌化等周邊地區小礦脈,主要是用收購方法從當地居民手中獲得礦石原料。老百姓們如何開礦,如何運輸,這邊一律不用操心,只管花錢買就行。只不過隨著鋼鐵組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對原料要求越來越多,以及周邊地區鐵礦脈的逐漸枯竭,他們的鐵礦石供應日趨緊張,大規模開發石碌鐵礦的計劃就不得不被提上日程了。

正好前些日子打退了大明討伐軍,昌化縣令主動前來投誠,這邊就和他談起了開發亞玉山(石碌嶺)銅礦的事宜。那位張三光縣令還是個很有礦權意識的官員,他自從崇禎二年上任之後,就調集人手趕走了盤踞當地多年的礦盜,嚴禁個人私采。不過,面對短毛的要求,當然不敢拒絕。

這樣剩下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那些礦石從深山老林子里頭運出來。好在現代人手中的地圖非常完備,再結合歷史上石碌鐵礦的開采經驗,他們很快擬定出一條礦石運輸線路:

首先是建立一條軌道線路,從礦區延伸到大約數公里外的石碌河,在那里建立一處專用碼頭,用騾馬拉載重型軌道車,把礦石送上船。

之後運礦船通過彎彎繞繞的石碌河,進入昌化江,一直順流而下,最後抵達海南島西側的昌化港,再從港口經海路前往臨高,進入鋼鐵場。

整條運輸路線以水路為主——因此才是由凌寧出面打報告。不過在礦區那邊需要修建一條鐵軌路通到碼頭,此外臨高這邊從博浦港到鋼鐵廠也打算修建一條大載重的軌道路,整條路線貫通後,從石碌出來的高品質鐵礦石就可以源源不絕進入鋼鐵廠。根據穿越眾手頭的資料記載,石碌鐵礦儲量約為三億噸,足夠他們使用很長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