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三 三套方案(2 / 2)

據說當官軍追至萊州城下時,城中還不敢相信是援軍到達,繼續開炮丟石頭准備打防御戰,還是監軍太監高起潛用繩子吊進城去,出示了巡撫等人的官憑音信,這才取信於人。此後在審問俘虜時發現,由於萊州城久攻不下,叛軍已經脅迫周邊百姓准備了二十萬個土包,准備於八月二十日那天一起沖出,鋪一座土坡殺進城去。幸虧在一日之前被擊敗,否則萊州必然失陷。

這關鍵一戰之後,山東局勢終於逆轉過來,叛軍節節敗退,一路退回登州。登州城牆又高又厚,官軍也拿不下來,干脆在城外築起幾條長堤將其包圍。不過因為登州有一面直接臨海,做不到徹底圍困,在耗了將近一年之後,孔有德率領兩萬多殘余人馬和火炮乘船逃往遼東投降了滿洲人,開始了他大有前途的「恭順王」生涯。

…………

當然了,這段歷史是在沒有瓊海軍介入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當一幫子來自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決定加入這山東亂局時,形勢肯定會大有變化。至少,在習慣用硝基炸葯搞爆破的拆遷隊面前,登州城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守得住的,城牆再高再厚也沒用。

先前的全體會議早已經決定:瓊海軍應該在明軍取得那場決定性的沙河會戰勝利之前奪下登州。這樣可以盡量完整的繳獲登州城中人力資源。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希望能做到一點:那就是阻止孔有德投滿,歷史上此人投滿使得滿洲軍的火炮軍事技術大有提升,雖說在現代人眼中,孔有德所掌握的火炮能力也很低級,但他們依然不想讓滿洲軍由此受益,哪怕一點點都不行。

封鎖渤海灣,阻止對方渡海逃跑也是一條可行策略,不過眼下有更好的機會:只要在沙河之戰前把叛軍趕出登州,他們必然會逃往自家主力部隊那邊。到時候正面有明軍擋一擋,背後瓊海軍再那么一逼……叛軍就很難逃脫全軍覆沒的下場了。這支部隊在山東造了那么多孽,盡量一次性消滅,避免其流竄為害,也是很重要的考量。

「九月二十六進軍,十月二日決勝,今天都九月二十了……可惜,時間上來不及啦。」

解席低聲咕噥著,他之所以一直不做決定,就是想在時間上夠不夠用這條甲案。從威海到登州路上行程一百二十公里左右,光是部隊行軍就預計要六七天,如果考慮到遇敵交戰等意外情況,就很難確定時間了。再怎么精打細算,至少要有半個月左右才夠,可眼下只有十天左右,再要從威海登陸就太勉強了。

「那丙案呢?」

北緯立即問道,但解席馬上搖頭:

「丙案不予考慮,太冒險了。」

所謂「丙案」其實正是北緯最早提出。在實地偵查了登州城的地形狀況後,他回來後便向參謀組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建議:登州一面臨海,設有水城,有一條水道直接通往城內。所以北緯建議干脆讓艦隊直接沖到水城門下,以火槍火炮壓制對方城頭火力,以陸軍奪取水城,強攻登州府!

考慮到己方所擁有的巨大技術優勢,北緯想出這種戰術倒也不算亂來。畢竟他親自到那邊去偵查過,最清楚對手實際戰力。所以參謀組據此制定了丙案,只是解席堅決不同意。

「蓬萊水城到現代還是當地一景呢,我從小到大也不知去玩過多少次,那地勢又不是不知道!」

作為萊陽老鄉,解席對那邊也是很有發言權的:

「那地方前身是宋代刀魚水寨,後來明代擴建,是戚繼光手里用來防備倭寇的頂級要塞。咱們的書上不是記載了么:明軍收復登州,一度拿下登州大半,就是這座水城死活攻不下來——這座水城的防御力比登州城本身還強得多!」

所以到最後,老解只是非常堅決的搖頭:

「……我們本來就是要避免在敵前登陸,現在反要在登陸的同時去攻打對方最強要塞?這種蠢事我才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