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八 看熱鬧的代價?(2 / 2)

「估計短期內這場攻城戰肯定結束不了——如果你們不參與的話。」

面對解席等人詢問他明軍大概需要多少時間能結束戰斗,廖勇給了一個頗讓人郁悶的回答——和短毛軍依靠大炮與炸葯包橫行霸道到處搞強制拆遷不同,這個時代的軍隊對於攻城一向是很頭痛的。如果不能用突擊,偷襲等方式快速解決,那么攻城戰多半就會成為一樁曠日持久的苦差事。

「所謂按部就班,就是先要在城池周圍立寨,營寨周圍需要挖長壕,設鹿角,堆土成壘,以防備城中敵軍搞突然襲擊——欲攻敵城,必先固己,此乃兵家常識。」

雖然是負責偵緝百官的錦衣衛成員,廖勇卻似乎更熱衷於戰事,對於大明軍的攻城戰術非常熟悉,此時一一道來,如數家珍:

「之後就要砍伐樹木修造攻守戰具,主要是一些能夠用來快速登城的大型雲梯,還有遮護士兵,能夠使其靠近城牆的大型板車和櫓盾。等這些東西打造好之後,就可以發動一次比較正式的攻擊了。」

自唐宋以來,最傳統的攻城戰法,作戰時首先要組織一批人掘地三尺,攜帶土包去填平城牆前面的護溝戰壕,這個過程中是沒有掩護的,那些負責填壕溝的人往往需要冒絕大風險,所以通常都是讓輔兵雜役,甚至從周邊村鎮抓來的平民百姓去充數。有些殘暴的軍隊甚至會連人帶土包一起驅趕到溝壑里填埋掉,所以這一階段也往往最是考驗防守方的決心——蒙元時期,乃至於近年來關外的滿洲軍攻城時從來都是驅民在前,甚至就是城內守軍的親屬。眼睜睜著自己父母親族在面前被活埋的滋味可不好受,很多時候守軍承受不了這種壓力只能投降。

如果能熬過這一關,那下面才是真正的攻城戰——由弓箭手和火銃手在後方掩護,正面用一輛輛的大板車頂在前後,每一輛板車後面都跟著幾十名登城勇士。沒有板車掩護的零散步兵則靠大盾牌,攜帶雲梯,鉤索等物,頂著如雨點般密集的鉛子矢石沖到城下。之後或是搭起雲梯強登,或是埋設火葯炸牆……種種破城之法才好實施。

只是近年來,隨著火葯兵器的日益普及,防守一方的優勢越來越大了。以前只要把木板櫓盾做的厚實些,頂著弓箭沖到城牆下面基本沒問題。即使上面用油罐來燒,好歹也需要一定時間。但現在守軍遠程用炮轟,一發鐵彈過來再怎么結實的車輛也頂不住;靠得近了則丟火葯桶,也是一炸一大片的利害玩意兒……

「怎么會呢?火炮的出現可是導致城堡時代沒落的根源啊——火炮用來攻城才是最猛的。」

聽廖勇說到這兒時,小伙子陳添禁不住插了一句嘴,但隨即就被魏艾文瞪了一眼——他們這些後世人都知道明軍在火器的發展上是誤入歧途了,著重研究火器的守城效果,而忽視了其攻擊性能。反倒是被清軍繳獲以後讓滿洲人找對了竅門,一路依靠著紅衣大炮破城拔寨,最終滅了大明。

原以為廖勇他們不知道這些,卻不料他陳添,點頭笑道:

「誰都知道火炮用於攻城亦是最佳,可是我大明能用來轟塌城牆的惟有紅夷大炮,此時只有京師與關外寧遠城配屬,而且紅夷炮太過於笨重,運輸實在不便……」

想了一想,廖勇又笑道:

「對了,登州城頭上好像有一些孫初陽帶人仿造的紅夷炮,不知道能不能運過來用——當然如果你們肯插手,不要說動用那種雷神炮,就是僅用青銅小炮上場,肯定什么麻煩都解決了。」

——按照廖勇他們的觀點,瓊海軍那種裝備了固定輪盤,可以用幾匹騾子就拉著走的火炮只能算小炮。哪怕威力很大,因為他們認為這更多取決於炮彈。

「不考慮我們的因素,大明軍隊作好攻城准備需要多久?」

解席只關心這個,廖勇回過頭去跟周晟,趙翼等人商量了一通,總算給了個大致時間:

「一切順利的話,旬日之間即可完成戰備,若是有所拖延,恐怕就要一月以上了。」

「至少還要半個月?我靠,這么拖延下去糧食都快不足了。」

解席抱怨了一聲,但最終他還是發電報去登州府,通知後方趕緊運送一批糧食補給過來——拜他那句雄赳赳氣昂昂的「獨立供養」之賜,明軍是肯定不會負責他們的後勤了。但老解依然決定留下來這場大熱鬧,哪怕要自帶干糧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