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五 攻城(上)(2 / 2)

眼下不需要刺探敵情,行營總帥就把各軍中的輕裝游騎統統集中起來當作弓騎兵利用,倒也是一著妙棋。

各軍輕騎之中,又要數遼東軍那幫人最是顯眼——他們的裝備最好,縱使輕騎也披有護甲,防護一好,對於敵軍陣地上射來的羽箭鉛子兒就不用太擔心,故此遼東軍騎兵從敵陣前掠過的速度並不快,回射過去的遠程殺傷也最多最猛。

而他們的那位首領……白袍小將吳三桂居然又親自出馬了,而且還沖鋒在前這家伙不愧是在明末歷史上留下諾大聲名的猛人,無論他日後作為如何,至少在這時候,「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少年英傑稱號確是名副其實,難怪會被關寧軍上下視之為遼東軍未來的當然領袖。

吳三桂的馬好,盔甲也好,旁人都是皮質輕甲,只有他從上到下一身重騎裝束,連坐下戰馬都有鐵衣遮掩。穿這么一身硬甲殼子沖陣不錯,想要射箭就很困難了,但吳三桂顯然早有准備——他不是來射箭的,人家改玩火銃了。

只見他縱馬沖到守軍陣前,也不顧對面乒乒乓乓朝他打來的槍彈或是羽箭,舉起手中一支改造過的長管魯密銃,將槍托抵在肩上,通過槍管上新安的准星,不慌不忙朝著城牆上面瞄准——正是北緯先前教他的標准射擊姿勢。

噼啪一響,城頭上一名弓箭手應聲栽落,在後方其遼東軍部下的一片歡呼聲中,這位小吳將軍隨手丟下空槍,又從身邊家丁手里接過了另一支裝填好的火銃……

——遼東軍自己改裝的魯密銃還不能解決裝填速度慢的問題。不過大明軍么,別的不多,就是人多小吳將軍在前面耀武揚威指哪打哪,後面專門有三四個家丁背著七八支火銃負責裝填,隨時保證他們的小將軍手中不空。

魯密銃在大明所有火銃里射程最遠,精度最高,雖在城下,卻仍可以輕易打擊到城頭之敵。因此吳三桂就專門朝城牆上那些人開火。壓制對手的遠程火力,為身後部下們創造更好的攻擊條件。

…………

「呵呵,北緯,想不到你教的那幾招居然讓吳三桂轉職成騎鐵了,傳說中的伊達政宗也不過如此吧。」

北緯以前大概沒玩過光榮游戲,對龐雨口中的日本人名沒什么概念。不過放下望遠鏡之後北緯還是點了點頭:

「作為一個火力點來說威力還是太小,目標也太明顯,但能想到充分結合鐵甲與火槍的優勢,再用數量優勢抵消掉裝填速度的缺點……很聰明也很實際的戰術。」

正如北緯所言,此時前方吳三桂還真扮演了一個類似於狙擊手的火力點角色。他身上的重甲對於一般弓箭和火槍鉛彈都有很好的防護作用,挨上幾發也無關大礙。

而由於這一身好幾百斤的重量,吳三桂的「基座」非常穩定,在采取了正確的射擊和瞄准方式以後,他的射擊命中率提高到一個可怕的地步——連續幾槍出手居然全都命中,手中魯密銃每冒出一道白煙,便可見到對面城牆上有人栽倒下去,每次射擊所帶來的歡呼聲也越來越大。

當然這也是因為對面城牆上人員密集的關系。但旁人此時只見到那位小吳將軍在叛軍射程之內時走時停,在一般人無不視之為畏途的區域內卻猶如閑庭信步一般,時不時手一抬槍一舉,噼啪一聲,白煙冒處對面就有叛賊慘叫著栽落城下……以大明軍那悲摧的火器技術,其火銃手以前何曾有過此等輝煌時刻?

一時間,雙方軍隊盡皆駭然。叛軍是以為那群短毛把火槍技術擴散到全部官軍了——他們可不知道山東行營與瓊海軍之間的齟齬。而大明軍則是為自家軍隊也能擁有這樣的火力而備受鼓舞——在被短毛的火槍大大打擊了自信心之後,這種鼓舞是非常寶貴的。

「咚咚咚咚……」

後方鼓點之聲愈發激烈,卻是朱大典親自上前擂鼓助陣,明軍將士一同歡呼,士氣愈發高昂。

-------------------------------------------------

月票,推薦票,更新票……更新票請投三千,謝謝。

收藏和訂閱也要,至少請訂閱頭一章vip,快到五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