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九 新移民(上)(2 / 2)

那些渾渾噩噩只為撈錢混日子的官員對此無所謂,但也有些確實想為本地做點實事的,便開始主動向瓊海軍靠攏,以求同樣給自家治下百姓帶來利益。昌化縣令張三光便是其一位,他已經幾次親自前往瓊州府和臨高縣與短毛的「委員會」接洽,希望能從短毛這里得到幫助,把昌化給展起來。

出於時代的局限xing,張縣令雖有良好願望,對於該如何展一地經濟卻並沒有太多手段,無非是一些傳統的「鼓勵農桑」,「輕徭薄賦」之類想法。不過穿越眾在此方面的思路可要開闊多了,尤其是出生於七八十年代,成長於二十一世紀初的這批人,在整個社會都在全力追求經濟展的氛圍,現代社會達的資訊傳播系統使得他們即使從未有過任何從政經驗,也都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影視作品,新聞報道,甚至了解到那些最起碼的治政知識——諸如大力展工農業,注重貿易流通,開適合的特色經濟等等技巧,在後世來都是很尋常的手段,在當時卻屬於很少有人能理解的所謂「治國大道」。

…………

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穿越眾其實也對昌化縣覬覦許久了——作為石碌鐵礦所在的縣治,昌化縣本身確實具備優先獲得展的可能xing和必要xing。尤其是工業部門,其一直希望能從這里得到更多的礦產資源。先前依靠本地人自行開采,依靠人力畜力慢慢輸送出來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瓊海軍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了。根據工業組制定的鐵礦大開計劃:從石碌開采出來的礦石正是要通過昌江水路運輸至昌化港,,然後從這里上船走海路運往臨高進行冶煉。為此他們甚至將鋪設幾條鐵軌——在蒸汽機車還沒有研究出來之前,寧肯先用牛馬拖拉。

在當前海南島對外輸出的各類產品,由黃建成所領導的鋼鐵組所生產出的優質鐵器和鋼材一直是瓊海大市場上最受歡迎,也是外來客商需求量最大的一類特色產品。要不是委員會一直心控制著鋼鐵產品的外流方向和數量,它的利潤絕對能過玻璃鏡——後者畢竟屬於奢侈品,而鐵器則是到家庭,大至政權的必需品,鋼材更是屬於戰略物資級別。大明王朝對此有嚴格規定,一直是禁止民間私下煉鋼的。但民間私煉鋼鐵卻屢禁不止,原因很簡單好的鋼材拿到市場上差不多跟白銀一樣值錢,煉鋼就等於煉銀子。

煉鐵的關鍵在於盡量增強高爐熱效率,而煉鋼說穿了無非是一個調整好鐵和碳之間配比的問題。明代的鐵匠對此並沒有系統理論支持,只能憑著各家匠作鋪子的經驗作一些探索,根據父子口口相傳的方式獲得經驗。但在鋼鐵組這邊,一切都有非常成熟的理論體系支撐。黃建成等人所要做的,只是設法在這個時代的簡陋條件下盡量將其恢復即可。

經過這幾年實踐,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在本時空條件下,進行較大規模鋼鐵生產的竅門。甚至可以根據需要在煉制過程摻入其他金屬,配置出不同xing能的合金鋼來。

但以瓊海軍當前的工業體系,對過於優質的特殊鋼材需求量其實並不大,他們最需要的,還是大量普通的,能夠滿足一般老百姓生產生活的鋼鐵制品。所以黃建成希望今後在昌化附近能建設一個新的冶金基地,礦石被運送出來之後在這里先就地進行粗煉,把生產目錄數量最大,但技術含量卻最低的生鐵和粗鋼生產都放到這邊進行。今後船隊只需要運送煤炭等燃料進來,直接向外輸送低級產品和更進一步細加工的半成品,而不僅僅是純礦石。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對運力的消耗,同時也有助於分散污染源頭,減少對臨高主基地那邊的環境破壞。

但要做到這一點,光靠他鋼鐵組一家肯定是不行的,要滿足產業工人及其家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就需要改進當地的整體大環境。本地要能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生活物資,還要有一定的商業和娛樂設施……工業,農業,服務業都不能少,而所有這一切,要一點就是要有人

所以此時此刻,工業組黃建成,肖朗,化學組李靖誠,農業組吳南海,乃至於婦女聯合會的領胡雯等人都來到了昌化,正在碼頭上等待著批新移民的到來。商業部門和貿易公司方面,茱莉雖然身在呂宋無暇親至,但也委派了親信人士作為全權代表在此配合,以便隨時滿足各部門的物資需求。

除了他們穿越眾的人,明朝方面也有不少人在場:昌化縣令張三光及其縣衙屬吏自是傾巢出動,都來到這里准備迎接新子民。而當前大明在海南島上地位最高的那位推官王璞王介山卻也風塵仆仆專門自瓊州府趕來,一身官袍當仁不讓的站在碼頭上,並且堅持站在了第一個——他似乎打算用這種方式向在場眾人,以及即將踏上碼頭的那些新移民們宣告:你們即使到了這邊,也依然是我們大明朝的人

這一階段差不多忙完了,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