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九 名義問題(2 / 2)

…………

「我說哥哥啊,你們這手筆可真大了去了,想當年趁著福建大旱的時候,咱大哥也是主張趁機從災區募人前往海外。那可是費了老鼻子勁,前後花費了咱家幾十萬的銀子,首尾處理起來更是繁瑣無比,整整用了一年多時間,好容易才招引到兩萬來人去大員……唔,台灣島。」

站在蓬萊水城靠海邊城牆上,鄭芝虎望著那邊一排排不停有人搬出,卻依舊越來越顯得擁擠,並且還在逐步擴大的流民窩棚連連咂嘴,眼光中既有貪婪又有惋惜——這些人只要被拉到台灣去,就憑那邊隨便抓把土都能攥出油的天然條件,用不了幾年工夫便可有大批上等肥田被開墾出來。到時候這些可都是他們鄭家的產業,即使要跟短毛對半分帳,那收入也是不得啊

只可惜現在即使以鄭家的胃口之大,也有點吃不下去了。鄭芝虎這次過來名義上說是為了多分配點人口,實際上更多只是要作出個姿態,免得被短毛小瞧了去——眼下在從山東到江浙一帶的沿海,陸陸續續都還有鄭家船載著前幾批移民在一步一步朝福建慢慢挪呢。因為船上人員太多,糧食和淡水裝載有限,不得不過一段時間就靠一次岸予以補充。

對這些人可不是裝上船往海峽對面一丟就算的,即使以前能這么干現在也不行。包括他們的安置區,居住村庄劃分,開荒用的農具,能夠保證移民第一年生存下去的糧食和種子……這些東西鄭家都要准備好,標准還不能低——因為他們的移民村是跟短毛村子同時設置的。

移民相互之間可是會作比較,哪一邊條件差了他們立刻會往另外一邊跑,為了能達到和短毛同等,至少不要相差太遠的安置條件,鄭家派駐在台灣島上的主持人鄭彩可是焦頭爛額,已經幾次要求增撥款項,又大批購買鐵器農具,好跟短毛提供給移民的那些安家禮物抗衡。

他甚至曾經想要從海南島上去購買那「七件套」鐵器也來分發,但終因瓊海軍最近自身用量太大,短期內無法外銷而作罷,只得去佛山等地采購。廣東佛山一向是明代南方鐵器的重要出產地,但和瓊州的短毛鐵器在質量上相差甚遠,就連數量也不盡如人意。鄭彩幾乎買空了當地的菜刀鐮刀鐵鍋斧頭……也仍然不能完全滿足大量的移民需要,後來不得不直接貼補銀子。只是在荒島上面白銀的用處實在不大,還真不如一件鐵器來得實用,在這方面老百姓的判斷力是非常實際的。

所以現在,即使短毛方面很大方的仍然允許鄭家可以運送些移民走,鄭芝虎也只能在嘴上表現一下,實際上卻是連一個移民都不敢帶——鄭彩那邊已經威脅說再送人過來他只好往海里跳了。

解席這邊其實已經估量出他的底細,但也不揭穿,只是哈哈一笑。心頭卻暗自鄙夷——你鄭家以前那種移民方式,充其量只能算是蛇頭組織偷渡,能搞到上萬人規模已是相當厲害了。而瓊海軍眼下借用大明官府名義,那就是政府組織的集體勞務輸出這性質都不一樣,效果當然不能比。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咱瓊海軍之所以那么小心翼翼的,即使在武力上遠遠超出對手,卻仍然低頭接受大明朝的招安,不就是為了圖個「名正言順」么

-------------------------------------------------

感動啊,沒想到一直以來有這么多朋友在默默支持

沒說的,只有努力更新,報答大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