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三 福利分房(2 / 2)

「噢?石頭兄弟,你們家王老爺還准備在這兒買房了?」

「是啊,由瓊海軍統一建造的磚瓦房,叫做……對了,公務員小區!聽說都是根據龐軍師為他們自己人所繪制的住房圖樣所建。每家都是獨en獨戶的小樓,里頭各種用房齊備,連我們這些下人都有獨立的屋,en口還有公共大花園,可漂亮了。比今天各位老爺出來的賓館都不差呢……」

「那是官府宅邸吧,若換了職位,就要搬走的。」

師爺不置信道,小石頭卻連連搖頭:

「不是啊,是可以自己出錢買下,傳給孫後代的。當然要暫時沒錢也可以先租著,租金由官府代付。」

「那房肯定很貴吧?」

師爺試探道,若是成年人肯定能聽出他是在套話了。不過小石頭畢竟年輕,而且對自家老爺的好朋友也沒什么戒心,當即一五一十把他所知道的瓊海軍住房政策給介紹了一遍——不過這本也不是什么秘密,只要有心去打聽就能了解到。事實上關於瓊州府城里大興土木的事情早已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開去,史可法他們這些人來還不知道,等時間長了,肯定也會了解到的。

…………

——隨著瓊州府的經濟展,城內的綜合環境整治也漸漸開始提上日程了。中國的古代城市在規劃方面一向還是比較完善的,建城之初往往就考慮好了城市用地——這決定城牆的修建范圍,以及各個地塊的用途和道路格等。比西方以城堡教堂為核心自然展的城市要整齊許多。

但瓊州府這地方畢竟偏遠,是從早的軍寨擴張而來,整體布局就很顯散un了。無論用地還是道路,都是東一塊西一塊拼湊起來,有錢人家占上一整塊土地,當街就能造起房,導致斷頭路死胡同特別多,城市j通非常混un。

原先瓊海軍懶得管這些,因為他們的規劃重點展區域不在府城,而是在白沙港口那邊——他們打算在那里恢復未來的海口市。在外面重規劃城的好處是沒什么拆遷壓力,征用種糧種菜的種植地和征用有房在上面的建設地完全是兩碼事。而且來自現代的人對於房屋拆遷都比較忌諱——你開價高了被人當豬宰,開價低了人家不肯賣,又不能搞強拆惹人罵……干脆就放著老城不動,說起來也算是保護傳統文化。

只是任何事情都不絕對,畢竟能居住在老城區的人,無論社會地位還是經濟收入都相對較高。眼著外面展飛,他們這邊卻總是沒動靜,當然耐不住了。趁著瓊海軍近搞權力下放,開始嘗試組建地方議會的東風,不少本地士紳就在議事會上提出要把老城區的改造也放上日程。並終形成正式決議,這下連阿德也只能表示同意——畢竟這議事會是他們推行起來的,打出的頭一炮可不能啞。所以那些「議員」的要求非但不能駁回,還要大干,上,並全力宣傳!

老城改造項目就此被投入市政工作列表。而按照瓊海軍的習慣,在任何地方搞改造,只要跟原來習俗不一樣的,肯定要先搞個樣板出來——你只有把樣板樹立起來,讓老百姓到改造的好處了,人家會接受你的改造。對於老城區改造也是一樣,而能夠拿來樹樣板的,當然就是為他們工作的政fu人員,一方面這批人肯定聽話,另一方面,讓這批人從改造中得到好處,也有利於維護他們的地位。

於是在老城區周邊不遠處找了一塊空地——官府畢竟是當地大的權力部en,要搞塊地還是不難的。在此基礎上開始興建給瓊州府公務員的宿舍小區,並且制定出了相應的分配政策……

當計劃建住房的墨繪平面圖和彩se效果圖被張貼到州府衙en大院的公告欄時,頓時在所有官吏里頭引起轟動。他們並不一定能懂建築平面圖所代表的涵義,但總體效果圖還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下面公布的分房計劃,是將所有「公務員」都包括在了其中。

——這是大明官員第一次聽說「福利分房」這個名詞。

明王朝是給官員分配房的,不過僅限於主官——也就是中國傳統官府前頭辦公後面居住的形式,包括紫禁城在內都是這樣一套模式。所以么,這房必然只能是臨時租借了,在任時給你住,離任了就得歸還,否則下一任主官可沒地兒待了。就是那紫禁城,明清兩代也是先後換了好幾任主人呢——典型家天下思想的格局。

而瓊海軍這邊則是按現代社會的習慣來辦,當前要扶植開商大搞商品房還稍嫌早了點,但各單位利用自己的資源搞搞福利房倒是不成問題的。單位么,福利好了就這樣——海鮮,水果,購物卡……相互之間還要攀比,到後實在沒啥好了,就干脆房吧。

瓊海軍的政治架構形式,本就是以各個不同功能的小團體單位所組成的大集體,各單位內連武裝民兵的保衛科都能私設,不用說小金庫了。造房的錢和地皮都不成問題,方案則用龐雨陳俊等人先前hu空搞的一套「南方家用住宅圖集」——龐雨為這個時代較為普遍的大家庭模式設計了若干套常用戶型:包括獨棟,雙拼,聯排,以及三到四層的單元樓宿舍等各種建築形式;陳俊則將其基礎,梁柱,樓板,屋面等各類材料的規格與型號,建造與施工手段,以及各種通用細部做法大樣也一一列出。根據這么一本東西,各家用戶就可以象選菜單一樣,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房型,當然終肯定是要由瓊海軍的施工隊來建造,大明的工匠沒這本事。

阿德這次搞的公務員宿舍小區就選用了其中的獨棟單元套型——在這個年代土地畢竟還是很寬裕,不需要往高處要面積。再考慮到竹筋混凝土的承載能力,他們這些小樓高的只有三層。

在住宅外頭給每家每戶自留了一個院,再配上一個公共大花園,花園按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來搞,歸屬小區全體業主公用。按照當時士大夫的理想,住宅廳堂固然要嚴格規整,以體現禮教之尊嚴,但旁邊則應有仿自然意趣的園林,以便親近山水。只是造園的價格素來不菲,凡是能在自家後院搞得起這么一座園的大抵非富即貴,一般人家很難承擔的。如果分散到一個小區的基建費用里,那就要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