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八 吃虧與占便宜(上)(2 / 2)

「在作出決定之前,先我們與明帝國的jiao流形勢吧,那主要是通過貿易公司進行的——小林,貿易公司去年的財政狀況,能大致介紹下么?」

「好的。本書最新最快更新來自」

因為剛才李老爺子提醒過,林峰預先已經有所准備,這時候倒也不倉促,拿出幾份資料介紹起來:

「最終結算還沒出來,在這里先向大家作個簡要匯報吧:去年一年我們的白銀純收入大約是在一百萬左右,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貿易公司的利潤額不高——因為很多商品我們是直接采取了以物易物的方式。比如和越南的jiao易就幾乎全部要求他們用煤炭和稻米支付,基本不收白銀。其它幾項大宗貿易也是如此……如果把商品全部折算成貨幣的話,我們去年的純利潤估計可以達到千萬以上——這還是在扣除了我們支付山東作戰的軍費,以及此後吸收災民,進行大批量糧食援助和人口安置之後的成果。」

會議室中響起一陣竊竊si語,顯然是為貿易公司的高利潤額而吃驚,果然是殺人放火也比不上跑商哪。

「折算利潤中,百分之七十五是來自大明朝,百分之十五是來自和鄭家聯手的對日貿易——我們所賺到的白銀也絕大部分出於其中,與越南的jiao易量約占到百分之七,剩下百分之三來源比較雜,主要是和一些歐洲零散走si商人的jiao易——我們和他們之間尚處在戰爭狀態。如果這次打完後能簽定個商業協議的話,這部分貿易量肯定將大大增加。歐洲人對我們的商品其實非常感興趣……」

老爺子在旁邊咳嗽了一聲,林峰這才想起自己作介紹的目的,有些尷尬的擺擺手回歸主題:

「對不起,扯遠了……當前我們最主要的幾大類出口商品包括糧食、白糖、棉布、玻璃器皿和鐵器,另外還有一項食鹽的銷量也很大,不過那屬於走si品,雖然眼下已經半公開了,但終究不好明著做帳。進口貨物則是各種基礎原材料,煤炭,礦石,此外還有大量的生絲和瓷器,用來轉口出售到日本與歐洲……坦率說進口和出口之間的利差非常大,還是以越南為例——我們向那邊輸出的鐵器僅占該men類總出口額的百分之五到十,但越南人用來jiao換的煤炭和大米卻可以占到我們自身用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最近大家吃下來口感不錯的其實都是越南大米,我們自己種的雜jiao稻和甘薯山芋之類產量雖高,味道卻不大好,基本只用來作為儲備量和救災糧了……當然還有用於飼料生產。」

人群中發出一陣哄笑,而老爺子見林峰說著說著又要歪樓,明顯脫離了他的議題,不得不做了個手勢,示意林峰結束介紹,並把話題拉回來:

「現在,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和明帝國的jiao往,對於我們是有很大益處的。畢竟我們與明帝國的發展程度相差太遠,這不僅僅體現在技術水平上,也體現在商業經營的理念上。從前幾次雙方簽定的條約協議就能出,我們與明王朝關注的東西完全不一樣,就算我們已經在很多地方刻意的做了讓步,明帝國依然是處在弱勢一方。在和明帝國的所有jiao易中,我們都是占了大便宜的。」

「這還僅僅是商業貿易一個方面,而我們與明帝國的合作jiao流遠不及於此。在民政和軍事方面,我們的合作更加緊密。軍事上我們幫對方打了一仗,但我們本身從明帝國獲得了什么呢——多達數萬的大陸移民;一座大型的海邊軍事基地;以及沿著海岸線布設的若干貿易貨棧和通訊點;除此之外,還有全面暢通的貿易路線;明朝上層人物的好感與關注;以及廣大底層百姓中的好口碑——這些雖然不見,卻也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當初采取了和大明敵對的策略,以和這次山東作戰同樣的兵力規模進攻明朝本身,所獲得的戰果能與現在相比嗎?」

說到這里時,老李教授笑yinyin著那些先前的反對者們。而議事廳中則愈發的安靜下來,過了片刻,又有人補充道:

「確實,如果不是因為大陸方向已經完全穩定,這一次我們也不可能放心把所有艦船都調往呂宋,全力應對來犯之敵。」

「所以……」

老李教授做出了結論:

「大家在作決定以前,都應該清楚一點:與明王朝的jiao流,對於我們是非常有益的。當然這不是說我們離開了大明就沒法子發展,但如果這種jiao流被打斷,或者哪怕因為種種因素而放緩,對於我們的發展速度,也會造成很大損失。背後有這么一個同文同種的大陸帝國,這是我們的天然優勢之所在,總要盡量利用好才是。」

沒有人能否認老爺子的判斷,一干人沉默許久,方才聽葉孟言憤憤道:

「照這么說,以後隨便他們怎么訛詐,我們都得認下?」

老爺子輕輕笑了,搖搖頭:

「你們把這作一次訛詐么?咱們不妨轉換下立場,以明朝人的角度來待與我們的關系好了——如果換了另外一個團體,和我們做生意,但他們總是能拿到大頭,我們這邊雖然也能獲得些利潤,卻比對方差得很遠……大家會怎么想?」

會議室里又是一陣沉默——老爺子提出的觀點並不難理解。那不就是在現代社會里血汗工廠所處的地位么?

過了片刻,才有人訥訥道:

「要想發展經濟,總要經歷這么一個過程的……咱們國家七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時也沒少吃虧。再說我們雙方可是簽訂過協議的」

「那么我們對那些合作者的觀感又如何呢?美國,西歐,日本……在我們借助他們的資金和技術發展起來之後,有多少人是對他們抱有感ji之情的呢?」老爺子輕輕笑了笑,「若干年後,明朝人用同樣的目光待我們——大家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