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四 京城四方(上)(2 / 2)

幾乎所有第一眼看到這份戰報的明朝官員都會忍不住這么想,畢竟這場勝利聽起來太玄幻了。如果是真的,那絕對能算得上是明王朝自萬歷三大征以後最為輝煌的一次軍事勝利。可卻偏偏是出自桀驁不馴的瓊鎮之手,那倒是讓朝廷難辦了——想當初一場寧遠大捷,才兩百級斬首,便讓袁崇煥從小小寧前道飛黃騰達起來,保著他一直升至薊遼督師的位置上。而如今這場大勝更勝寧遠,朝廷該怎么封賞?

另外還有一件事——這幫短毛做事情也忒實誠了點,說是打死一個後金大人物,居然就那么老老實實連真名實姓都報出來?努爾哈赤的第十子德格類?真能這么肯定嗎?

相比之下咱們大明朝的官員可就要聰明多了——想當年寧遠之戰後,明薊遼經略高第向上奏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

然後再由文人們更進一步,比如張岱就在他的《石匱書後集》中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看看,多聰明,只說是打到了一個大頭目,具體是誰不指明,有當然最好,沒有也無所謂。有棗沒棗反正先打一竿子——後來努爾哈赤死了。盡管此時距離寧遠大戰已經有十個月之久,盡管在此期間努爾哈赤還出兵蒙古把老對手林丹汗暴扁了一頓,但這一切都不妨礙大明朝宣稱努爾哈赤是因為在寧遠城下受到炮擊,重傷不愈而死。

——這才是老成之舉,哪像短毛那幫小年輕,稍微才干出點成績來就迫不及待大喊大叫,卻把朝廷置於兩難之境——要不要承認這份功勞呢?萬一弄錯了咋辦?這可是欺君大罪——當然短毛不在乎這個,可咱家在乎啊,而且朝廷也丟不起這臉。

曹化淳不愧是東廠的大擋頭,政治敏感度極高,在收到瓊鎮戰報,僅僅看了個開頭後只稍稍愣了一愣,便立即想到這許多。不過接下來,當他的目光繼續向下,看到戰報後續時,臉色立刻變了——而他也終於明白為啥明明打了個大勝仗,短毛這邊氣氛卻是亂糟糟的,人家看他的眼色也不大對。

——瓊海軍主張出兵遼東的大頭目居然折了!還不是被後金方面所傷,而是壞在了明軍自己人的手里。雖然瓊海軍發出的電報上承認說是後金奸細所為,可他們當時確實穿著明軍服飾,又是跟在旅順守將,東江總兵身旁才得以接近瓊鎮軍官,這其中大明方面的責任怎么也推托不掉,至少一個「疏忽遺漏」之罪免不了。

瓊鎮兵馬千里迢迢前來相助,打了一場大勝仗。而旅順正牌子的東江鎮守軍則啥事都沒干——瓊海軍的電報里當然不會為明軍遮掩,直接說明了整場戰斗明軍一直龜縮城中,直到最後敵方逃跑時才出來摘桃子的事實——然後到臨了從明軍隊伍里還冒出兩個後金奸細,以極高的效率射翻了瓊鎮的指揮官……雖然還沒死,可根據曹化淳執掌東廠後,對於拷問行刑的經驗來看,肚子上被射了一箭,都導致當場昏迷的情況,十有八九是救不回來的。

「哎喲我的娘咧,這幫兔崽子咋就那么不省心呢……」

這可讓老曹大大的頭痛了——在大明官員乃至於天子的認知中,捉奸防諜向來是錦衣衛和東廠的職責,就算東江軍這事兒跟他們沒有絲毫關系,可這消息讓皇帝知道時自己若正在旁邊,少不得也會吃些掛落,平白無故背上個黑鍋。

那自己不去說?可前面那場大捷又是實打實的,若自己不第一時間報到御前,難道還能讓其他人得了這個巧宗兒不成?而且這事兒也沒法隱瞞——陳濤他們這個電報局子跟文臣的關系更密切,比如錢閣老,人家可沒啥忌諱,得到消息後肯定第一時間直接上報。

上報是肯定的,但是該怎么說呢?

曹公公開始陷入到抑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