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一 大開眼界(中)(2 / 2)

說到這里,那位幕僚少不得又要費些功夫,向在座的各位大才解釋一下何謂干船塢,以及軍港中為啥少不了這玩意兒——大約是因為先前王璞才跟他科普過一遍,此刻說得倒還算簡明扼要。

不過,依然有人表示難以理解:

「不就是一個能修船底的大坑么,多征些民夫去挖就是,哪兒就用得到十幾萬兩銀子了?」

——短毛的報價,一座干船塢就要十幾萬兩銀子,這讓那些向來坐在書齋中,對著紙面典籍談論古今戰事的幕僚先生們很不理解。但周延儒倒沒說什么,畢竟作為帝國首輔,他對於戰爭的概念總比那些不出門秀才要精深一些。

「此外,水師之中,尤重火器,船上裝配的火炮,水手戰兵所用的火銃,還有日常大量消耗的葯子彈丸,這些都要求在港口有修理和補充的能力,故此設立軍港,肯定還要求配備火葯局,修械所,乃至於船帆被服,木匠鐵工,傷病療養之類附屬機構都不可少……這些可全都是花錢的大頭,再加上修船廠,五十萬兩的預算只少不多。」

這一番話說出口,室內眾人皆是面面相覷,過了好一陣子,方聽周延儒淡然問道:

「王介山把這些都砍了?」

「是,他認為津門水師初創,還用不了那么多設施,先滿足能停泊駐扎的基本需求即可。」

「那如果今後水師有這些需要了,又該如何解決?如此因循守舊,豈不誤國!」

旁邊立馬有人跳出來嚷了一句,其實倒也不是針對王璞,只是官場習慣,碰到這么好的機會,不給對方扣一頂帽子實在不舒服。

但王璞既然敢這么做,顯然是早有成算,只聽那位眼鏡幕僚帶著一種「早知如此」的語調含笑道:

「關於這方面,王介山也考慮過了。將來倘若水師有這方面需求的話,只需就近前往山東,借用瓊海軍的港口設施即可——他們的威海衛軍港倒是設施齊全,什么要求都能滿足的。」

這句話再次在屋子里引起一輪大眼瞪小眼,在座眾人,包括周延儒在內,都覺得朝廷水師若是對短毛依賴到如此地步,恐怕不是什么好事。但想想看當前局面,就連水師本身都幾乎是來源於短毛的贈送,那好像也沒什么可矯情的。

「話雖如此,短毛白送的五十萬兩就這么放棄了,總覺得有些不甘心哪。」

又有一幕僚這樣嘆息道,但眼鏡先生再次搖頭:

「非也,這錢其實還是要朝廷自己出的。」

「怎么會?短毛不是答應托底了么?」

「短毛答應托底,是在港口收入還不上貸款的前提下。但實際上,自津門開埠後,進出貨物增長極快。貿易公司為天津府承擔了第一個月的貸款,但到第二個月就已經有利潤分紅可拿了。大約是三千多兩的樣子,所以第二期還貸的時候短毛只承擔了一半。估計到下個月,就全部是從朝廷分紅里頭扣款了。這樣算下來貿易公司其實只幫朝廷承擔了一萬多,剩下全都是用朝廷自己的銀子在還錢。短毛依然可以賺到朝廷三十幾萬的利錢。」

「天津剛開埠就這么能賺錢了?」

周延儒兩眼微眯,看起來似乎有些漫不經心,但周圍熟悉他的這些幕僚都知道——老大人這是心思動了。

「主要是貿易公司本身的貨物最多——他們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支船隊靠港,往京師這邊運送大量商貨。近來通州,臨清那邊的商戶也開始向津門聚積了,接下來規模肯定是越來越大。」

「短毛自己的船貨,也一樣要向港口交錢么?」

「他們內部是分成幾個不同部門,彼此之間一切按規矩來,往來賬目都記得清清楚楚,天津府隨時可派人核查,這一點確實挺讓人佩服的。」

發現有些走題了,那位幕僚先生連忙又把話題扯回來:

「所以說,如果王介山借款一百萬,那到期連本帶利總共要還到一百七十多萬,每月還款是一萬二,這其中也許能多占短毛幾個月的便宜,可這多出來的幾十萬利息,最終肯定還是要從朝廷分紅中走大頭。而王介山所慮,尚不止於此……」

說著,他又拿起前頭那份資料,向周延儒及其他人示意道:

「像兵營,碼頭,炮台,要塞這些,只要建成以後就一直能用下去。可軍械所,修船廠,被服廠之類,並不是光把房子造好就行的,還得招募人手,制備工料,平時要源源不斷花銀子去養著。倘若現在就開建這些,除了增加欠款利息不算,每月光養人還得花一大筆銀子呢,這一出一進之間,相差可就大了。」

「故此王介山要求短毛那邊在作計劃時,把這些需要花錢養的部門全部作為『二期工程』,暫時先放一放。等到將來津門水師上了規模,朝廷的收入也能支應過來了,再考慮這些也不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