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四 雙贏(2 / 2)

雖然並不知道當初雙方第一次談判之後,周,錢,畢,楊四人之間關於對「髡人學說」觀點的分歧,但以林漢龍的閱歷和情商,他也完全能理解這些大儒們的恐懼:自己窮盡一生心血,好不容易才取得了相當成就的道路,豈能隨隨便便就改弦更張!

對於這些傳統文人來說,孔孟之道與儒家學說,可不僅僅是學術問題,更是關系到他們一生事業,家族傳承,以及整個文明道統的存續問題。歷史上直到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規模的外國入侵才打破了傳統文人們天朝上國儒家文化不可撼動的自信,轉而迫使他們去學習和了解更為先進的西洋文明。

而在這個時空,盡管瓊海軍所擁有的文明水准更高,但一方面由於他們畢竟人數太少,規模不大,造成的影響有限。而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對大明帝國的總體方針是:「溫和友善,互利共贏」,這就使得那些明朝文人暫時還感受不到什么壓力,當然也就沒有更深入了解新文化的動力。

故此周錢二人還只是抱著應付差事的想法,仔細將與天津港開發協議和貸款協議有關的內容詢問清楚,確保在向皇帝匯報時不至於答不上來,也就足夠了。之後雙方又聊了一些閑話,比如周閣老貌似無意的問了一句:如果朝廷當真想要向瓊鎮借款,是否有可能實現?

而林漢龍的回復是只要有可靠抵押,本金和利息能保證收得回來,那瓊海銀行沒有放著生意不做的道理。周閣老起初還以為這只是一句虛頭話——真要有這種穩賺不賠的好事,那還用得著你們短毛出錢?京師里幾家大戶自己就能包圓了。

但林漢龍隨即卻拿天津港舉例子,說大明其實有很多類似於天津港這種,具備獨特優勢,卻尚未得到開發的優質資源。只要找對了路子,有一筆起步投資和正確的經營管理,就很容易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

這下子周閣老頓時感興趣了,只是再想詳細詢問時,這姓林的可惡小子卻又把話題給扯到其它方面去了。對此周延儒也倒也心知肚明——短毛又不傻,這等好事當然不會平白無故拿出來,肯定要進行利益交換的。於是便與其約定等以後有空了,再行細談。

…………

兩日之後的一大清早,作足了功課和准備的二位閣老施施然進了宮。他倆的袖子里都貼滿了小紙條,眼圈也略帶些青黑之色,顯然這兩天中為了背答案還是略吃了一點苦頭的。

好在他們的這番辛苦並未白費,稍後,雲台門外,在與崇禎皇帝的面對面交流中,兩位閣老很圓滿的完成了這趟「答疑」任務,對於皇帝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他們基本上都做出了坦率而且比較詳實的回應。這讓朱由檢感到很滿意——隨著他執政年頭的增長,以及與臣下斗智斗勇經驗的增加,他對於朝中大臣的品性和操守越來越感到懷疑。對於他們所說的話也開始漸漸難以相信,於是愈發的信賴太監。

不過至少這次,在這件事情上,崇禎皇帝覺得自己應該是得到了較為真實的奏報,因為兩位閣老在奏報中所談及的概念,說出的一些名詞,顯然都不是他們自身學識體系中能擁有的東西。那些與傳統孔孟之道,儒家學說完全不搭邊兒,純粹只注重實用性的特點,只能是出自髡人之口。

兩位閣老配合得也不錯,當一人被皇帝忽然提出的某個問題難住時,另一人便設法繞個彎子,或者轉移下話題,把皇帝注意力吸引過來,給後者創造機會,好悄悄翻看袖子里的小紙條——朱由檢其實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他這時候總算知道應該展現出君王氣度,故意裝作不知道,耐心等待臣下看完小抄以後再繼續答題。

只是到最後,朱由檢提出的一個問題,讓兩位閣老稍稍犯了難。

「……那么,以二位卿家之見,這一次,到底算是髡人占了朝廷的便宜,還是朝廷承了他們的人情?」

皇帝的這個問題可沒有標准答案,但卻又不能不答,兩位閣老對視半天,又低聲商議了一陣子,方才由周閣老開口道:

「關於此點,臣等也多次計議,各有所論……眾人商討下來,皆以為津門海口之地利本為我大明所有,但瓊鎮卻將其充分發掘出來。平心而論,應是雙方各展其長,亦共享其成……以此論之,臣以為,恐怕髡人所說的一句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

「哦?是何言辭?」

旁邊錢閣老亦站起身來,低頭道:

「啟稟陛下,按他們的說法,這叫雙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