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九 新的麻煩(2 / 2)

——這可是錦衣衛系統難得一次在效率上壓過了城管隊。趙立德對此還真是無可奈何,幾塊地盤中還就要屬他瓊州府最亂。關鍵是這里的人們接受短毛統治時間最長,也最為適應他們的統治方式。這表現出來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比較配合,很多事情都在這里先作為試點,成功以後再去其它地方推廣。但壞處么自然也有——當地人膽子就大了,很多事情上居然敢跟政府部門討價還價,在有了議會撐腰後更是如此。

恰如那句著名的話: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便足以讓人冒著絞首的風險。何況長期以來瓊海軍在使用外勞上面並無限制,還不許人家合法賺錢了?

不過如今有了委員會的正式指令,趙立德再采取行動自是沒什么顧忌。把幾個當地議會,商會的頭面人物召來,大家喝杯茶談談,話說透了,人家還是願意配合的。雖說那些大戶對於短毛老爺們忽然莫名其妙擔心什么「外族血脈混淆我華夏正統」有些不以為然,但既然是趙老爺正兒八經交待下來的任務,他們也都答應回去查一查。

這一查,還真查出些問題來——本地確實有人在長期,大量的組織外國人員偷渡入境,在本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已經差不多有一年多了!

趙立德得到匯報後自是大吃一驚,心說在我眼皮子底下還有人能這么干?趕緊仔細一查問,卻發現這事兒原本差不多是半公開的——無論經手的人還是協助者都沒覺得有什么問題,自然也就沒人上報。而且這些人過來以後很容易隱藏到民間,幾乎不可能被發現。

——因為他們是越南人,跟本地人長的完全一樣,連語言上都差不多的。

乃至於主持這件事情的人本身,也差不多擁有半官方的身份——分別是安南阮氏和鄭氏長期派駐在海南的使者,在他們各自的朝堂里都有正式官位的,但在大明這邊,只能算是尋常商戶罷了。

當初為了這個身份問題還掰扯過一段時日——那兩家都自稱為「正統」,想要瓊海軍驅逐對方,最後把短毛惹火了,說一聲咱們只管經商,不管你們對錯,誰再啰嗦誰就滾蛋,然後才總算安靜了。

此後他們總算放棄了無聊的名份之爭,轉而一門心思做生意:越南特產的大米和木料,以及鴻基煤礦的優質塊煤都是海南這邊亟需的商品,而安南那邊對於短毛的工業品需求量也極大。這幾年來雙方的進出口數額居然基本上可以做到持平,這在與瓊海軍做貿易的勢力中可不多見。

然而現在趙立德才明白這種「貿易平衡」並不僅僅是貨物貿易,其中還夾雜了一部分人口貿易——阮鄭兩家竟然不約而同干了一件事:把他們在戰爭中俘虜到的人員都賣到海南來啦!

當然在這里不能直接買賣人口,不過安南人的腦子可比西洋人要強得多了——所有勞力在船上就「自願」和船主簽下了一份長達三十年的雇佣合同,到了這邊之後無非是把雇佣合同轉手一下罷了,新的主家需要付出一筆錢補償原來雇主而已,這個短毛法律可沒禁止。

有人不同意嗎?也許是有的,但這種人到不了海南,半途中直接就被拋下船了,能夠活著踩到海南島地面的,絕對都是「老實良民」,至於他們到了這邊會不會逃跑,以及新雇主用什么辦法防止他們逃跑,這就是另一碼事了。

不過話說回來,那些戰俘在當兵以前大都是農民,種田種地乃是近乎於天生的技能,到了這邊以後很快便能適應,要求又不高,正是當地大戶們最愛雇佣的勞動力。而且以這邊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他們也不可能搞得凶神惡煞——這些可都是戰俘,沒准兒就是在戰場上見過血的。真把人逼急了,去官府告狀落個雞飛蛋打還不是最壞結局。平白挨上一刀來個人財兩空那才叫冤枉。

所以這邊地主對於那些安南勞力,自也有一整套懷柔手段加以安撫:先是好吃好喝給點甜頭,然後再找些安南同鄉過來宣講好處,許諾美好未來……等等手段,其中不少還是從短毛難民營里學來的。

這么一整套流程走下來,大部分人都能搞定。實在有不願留下的,也無非是退還給賣家而已——這販賣戰俘的買賣一般人可做不了,背後乃是安南那邊的兩家官府,這邊雇主付出的「買斷錢」多半是充作了那兩家的軍費,需要「售後服務」的話,倒也不愁找不到正主兒。

只是這樣一來,趙立德倒是有點頭痛了——既然關系到兩家政權的事情,他可就不能簡單下令一禁了之啦。

沒奈何,只得下個帖子,找個時間,請那兩家使者一起來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