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七 朝廷的反應(2 / 2)

——所以說明軍屢戰屢敗也不是沒原因的,中樞連最起碼的敵情都搞不清楚。雖有龐大體量,卻調動不起來。全靠前方將領自己發揮,對敵情的預測要么靠猜要么靠賭,打勝仗是運氣,打敗了才是正常。

當然了,要說大明朝廷這段時間完全沒有動作,那也不盡然。前方消息不准,沒法做出針對性的安排,但後方相關工作還是做了一些的,主要體現在三處:

其一是把兵部尚書張鳳翼給召回北京了。張鳳翼本來在天津考察武備,前段時間正好身體不豫,原打算在天津養病的。但是在皇帝連發數道聖旨,以及周延儒溫體仁等上司僚友借助短毛無線電報,平均一天三封的奪命連環催之下,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仍加俸一級張老大人終於還是奉旨回京,帶病堅持工作,主持這一次的對後金戰事。

為了路上安全,張老大人找到短毛借兵護送,龐雨很大方的派給了他一個營,由徐磊率領的六百多人跟著張鳳翼一同前往京師。到達北京之後自然是一頭扎進了瓊市坊里,大大增強了北京團隊的安全保衛力量。

其二是朝廷重新任命了畢自嚴為戶部尚書,楊一鶴仍舊作他的漕運尚書不變。楊尚書這段時間正忙著自天津南下,沿著大運河一線檢查漕運工作,暫時就不回京述職了。好在戶部本就是畢尚書的地盤,楊一鶴接手後也沒對其做任何調整,畢尚書重回故地,應該是得心應手的。

畢自嚴原本也想要鬧鬧小情緒,拒接聖旨的,但陪著宣旨太監一起過去的是錢謙益。老錢跟他談了會兒心,說景曾兄你憑白遭此一劫,心有不平也能理解。但眼下正是關鍵時刻,國家有難之時,還是要以大局為重啊。

畢自嚴接受了勸告,終於還是領旨重操舊業。於是皆大歡喜,除了侯恂——侯方域他爹,原本歷史上是他接任的戶部尚書,但如今卻只好繼續排隊了。

另外第三件事,便是調派援軍。經歷過五年前「已巳之變」的混亂,這一回崇禎皇帝本人和大明朝堂諸公總算表現的冷靜了一些,沒有再不分青紅皂白到處發勤王詔書,連江南四川的部隊都給劃拉過來。

因為有了「已巳之變」和登州之戰的實例,事實證明還是遼鎮部隊比較能打,所以朝廷只是向薊遼總督傅宗龍發出了調兵指令。作為袁崇煥和孫承宗的繼任者,傅宗龍水准也不低的,很快便傳回准信:已令山海關總兵尤世威和寧遠團練總兵吳襄各率標下精兵前往昌平,居庸一帶馳援,同時作為遼鎮核心的祖家軍,關寧悍將祖大弼也將隨後出戰,作為後援。

當然,既然用上了遼鎮,那另一支比它名氣更響的部隊也不可能沒人提及——朝中確實有人上書的,說瓊鎮不也有一支強軍在山東么?為什么不將其調遣過來呢?距離京師還近著點呢。

只不過這封上書沒有在朝廷中激起任何波瀾,沒人贊同,也沒人反對,根本連討論都沒有。除了上書的那個愣頭青外,幾乎所有朝臣都極有默契的對此保持了緘默。而這封上書被送進皇宮後也沒了下文,不聲不響的被「淹」掉了。

林漢龍等人也是在好幾天以後,才從錢謙益那里聽說到這則消息。錢閣老大約是怕引起短毛的猜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但林漢龍對此完全不介意。

「沒關系啊,只要大明朝廷能夠自己解決,咱們從頭到尾做個看客不也挺好么。」

——林漢龍現在是底氣十足,手握八百精銳,心態自然很好。反正就算京城失陷,他也有把握能保住大家的安全。

…………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北京城里漸漸松懈下來。盡管前線依然經常送回緊急軍報,但戰線始終只是徘徊於宣大一帶。於是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看明白了——後金這次入寇,似乎並不打算深入,在邊境附近搶一把就能滿足他們了。

瓊海軍的那批人當然更是這么認為——歷史書上就是這么記載的么,看來歷史的慣性依然強大,這一次的後金軍入寇,也差不多到為此為止了。

既然確定京師周邊無恙,那他們的生意也就可以繼續下去。於是便給天津那邊發了電報,讓趕緊把積壓的貨物送過來。瓊市坊借著這一次休市的機會清查庫存,整理貨物,倒是好好的整頓了一下子,如今便准備重新開張了。

而整個北京城的感覺也是類似,街面上已經漸漸不再有兵丁巡邏,基本上恢復到戒嚴之前的狀態。

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直到八月份的某一天,風雲突變!

「前方急報,居庸關失守!總兵陳洪范陣亡!」

「韃軍前鋒已至昌平!」

忽如其來的壞消息驚呆了所有人,包括瓊海軍那些人亦是如此——史書上可沒這一出啊!難道是歷史改變了?

而之後傳來的信息,終於讓他們確定歷史已經不同。究其原因,似乎還正是源於他們自己。

——韃軍統帥,後金大汗皇太極對外宣布了此次攻明的理由,除了史書上原本有記載的報復明邊將擾其境、殺其民、匿逃人等幾條理由外,還額外增加了一條:

瓊州髡匪害我兄弟,此仇不共戴天!此番統軍南下,定要取得一「真髡」之首級,告祭十貝勒之英靈。倘若明國願意主動交出髡匪,哪怕只有一人,大汗便可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