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受命於天(2 / 2)

戴胄覺得死都能不怕了,還有什么可怕的?

自己應該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他要好好的活著,哪怕是含著淚,也比死了強。

於是在所有人的矚目之下,李承乾和陳正泰進了部堂。

到了戴胄的公房,戴胄忙合上門,而此時,陳正泰和李承乾卻已落座了。

戴胄一臉不服氣的樣子道:「殿下與恩師來此,不知所謂何事?」

「主要是來看看你。」陳正泰一臉關愛的樣子。

李承乾依舊還是那個耿直的少年,道:「孤是來看看熱鬧的。」

戴胄:「……」

「當然。」陳正泰繼續道:「還有一件事,得交代你來辦,你是我的弟子,這事辦好了,也是一樁功勞,現在為師的恩師對你可是很有意見啊,難道小戴你不希望為師的恩師對你有所改觀嗎。」

戴胄:「……」

戴胄只感到心口堵得難受,心里道,我現在什么都不想干,只想掐死你。

「你說個話,你若是不說,為師可要生氣啦。」

戴胄只好無奈地道:「還請恩師賜教。」

陳正泰便道:「你是民部尚書,掌管著全天下的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關系重大。可是我來問你,當今天下,戶籍人口是多少?」

「這……」戴胄一愣:「在冊的大抵是三百零三萬戶。」

陳正泰頷首:「這三百多萬戶,也不過兩千萬人不到,可是小戴認為,隋朝大業年間,有戶口多少人?」

戴胄想了想:「九百萬戶上下。」

這戴胄還是做過一些功課的,他可能對於經濟原理不懂,可對於屬於當下民部的業務范疇內的事,卻是信手捏來。

陳正泰感慨道:「從大業三年至現在,也不過短短二十年的功夫,短短二十年,天下竟是一下子少了六百萬戶,數千萬人丁,想想都令人痛心啊。」

初唐時期,曾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不知多少豪傑並起,流傳了多少段佳話。

可實際上……一場大亂,人口損失無數,白骨累累。

戴胄便沉默了,他乃是亂世的親歷者,自然清楚這血腥的二十年間,發生了多少慘絕人寰之事。

陳正泰隨即道:「我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下戶冊是何時開始清查的?」

戴胄毫不猶豫道:「乃武德三年開始清查。」

陳正泰點頭,滿意地道:「這些,你到時了如指掌,那么……為何不沿用隋朝的人口簿冊呢?」

「一方面,是戰時大量的百姓逃亡,另一方面,也是太上皇進入關中時,這隋朝宮室的大量典籍都已遺失了,不知所蹤。」

陳正泰就道:「同時丟失的……還有傳國玉璽吧?」

戴胄點頭:「正是。不過聽聞這傳國玉璽自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之後,蕭皇後與他的元德太子攜帶著傳國玉璽,一起逃入了大漠,便再沒有蹤影了,此次突利可汗降了大唐,聽聞這蕭皇後和元德太子也不知所蹤,想來又不知遁逃去了哪里,怎么,恩師如何想到這些事?」

陳正泰看著戴胄,眼帶深意道:「如果……隋朝時流傳下來的戶冊可以找到呢?不只如此……我們還找到了傳國玉璽呢?」

戴胄一臉詫異。

連一旁的李承乾幾乎也要跳起來,大呼道:「絕無可能,不說戶冊,單說這真玉璽,早已被那蕭皇後帶去了漠北,而今……還沒找到人影呢。」

陳正泰卻不理李承乾,只看著戴胄:「我只問你,會怎么樣?」

戴胄便道:「這傳國玉璽最初乃是和氏璧,始見於戰國策,此後成為玉璽,歷秦、漢、魏晉、再至隋……只是……到了我大唐,便遺失了,陛下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畢竟得傳國璽者得天下。只是無奈這傳國玉璽既被人帶去了漠北,突利可汗又是突然得位,大漠又陷入了混亂,這傳國玉璽也不見蹤影,只怕再也難尋回來了。」

「陛下一直抱憾此事,當初陛下曾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可若是當真能尋回傳國玉璽,陛下一定能龍顏大悅。」

頓了頓,戴胄又道:「除此之外,若是能尋回隋朝的戶冊,那就再好不過了。武德年間,雖然朝廷清查了人口,可這天下依舊有大量的隱戶,無從查起,而聽說隋文帝在的時候,曾經對世族的人口進行過清查,這些人口統統都記錄在戶冊之中,而我大唐……想要清查世族的人丁,則是難上加難。」

「一旦得了那戶冊,以這隋朝的戶冊作為指引,重新清查人口,那么老夫可以保證,就可以借此機會,將許多隱戶清查出來。我大唐的在冊人口,只怕要增加十萬,甚至數十萬人。」

人口是最寶貴的資源,現在大唐的人口,不過是隋朝的三分之一。

除了因為戰爭減少之外,其中最多的就是被遺漏的隱戶,這些隱戶不必繳納稅賦,也不必和其他庶民百姓一樣服徭役,某種程度而言,對於在冊的人口是很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