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萬歲(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唐朝貴公子最新章節!

李世民笑著看這老婦。

這是李世民難得展現出來的笑容,帶著真誠以及親和。

以至於身後的許多人心里都不由地松了口氣。

李世民對這老婦道:「此處地勢低窪,若是遇到了洪水,泄洪也先泄此處,至於河堤,自然是要修的,可現在都開春了,這高郵的百姓們,難道不需耕作嗎?若是耽誤了農時,是要餓肚子的啊。」

老婦起初聽到李世民是皇帝,心里已緊張萬分,可李世民說起話來,倒是沒有原先的凶神惡煞了。

此刻聽到皇帝關心自己的生計,一時百感交集,只不斷地點著頭:「這話在理,這話在理。」

李世民感慨道:「平日老人家除了做針線,還需做什么農活?」

「什么都干。」老婦道:「其實老身家境並不差,死去的男人,總算還留了幾畝土地,除了做針線補貼家用,農活也要干的,在我們那兒,有一個姓周的大戶,偶爾也幫他家照料馬匹,也會賜一些糧食,除此之外,倘若誰家有婚喪的事,也去幫忙,總不至完全斷了炊煙。皇帝是個好皇帝啊,這般體恤我等百姓,有這樣的皇帝,民婦便覺得日子好過了。」

老婦說到此,竟真的哭了。

李世民聽著更難受了,這叫什么好日子過,京里某些人,隨便吃一頓飯,也抵得上你辛苦勞作一年了。就說那鄧氏,哪怕拔一根毛,也夠你一輩子無憂了。

這樣一想,李世民非但不覺得這老婦的話悅耳,反而心里更是沉甸甸的,一時竟是無言。

站在一旁的陳正泰也不禁臉微紅起來,其實他早料到貞觀年間百姓的生活很凄慘,這一點在二皮溝,也不是沒有見識過。

只是萬萬料不到,貞觀的所謂盛世,比他想象中還要低。

這可是已經開始完成開發,漸漸富庶的江南之地,而揚州更是首善之地,說是最富裕的地方也不為過,可眼前所見,實是觸目驚心。

可是唐初時,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太多史料,對於老婦這樣本該是最龐大的群體,記錄並不多,那在史料中閃耀的,恰恰是那些王公顯貴,是才子佳人。

尤其是文藝作品中,這樣的記錄,就更加少見了。就算偶有幾句憫農詩,也不過是寥寥幾筆而已。

陳正泰只依稀記得,真正開始出現大規模描寫尋常百姓詩詞的,卻是再安史之亂之後。

那個時候,安祿山席卷河東和關中之地,而唐玄宗卻是直接放棄了長安,選擇了前往蜀地避難。

一時之間,大量的世族不得不開始逃亡,原先錦衣玉食的生活化為了泡影,一批掌握了知識的世族子弟,也開始顛沛流離!

此時,他們的境遇,竟和尋常的百姓沒有什么分別,於是在這逃亡的過程之中,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朝不保夕,與這些小民們無異時,在內心的悲憤和世事的無奈背景之下,大量關於底層百姓生活的詩歌方才出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杜甫,杜甫也是出自名門望族,他的母親源自於博陵崔氏,他年輕時也作了許多詩歌,這些詩歌卻大多豪邁,或是以詩詠志。

可等到杜甫遭遇了安史之亂,開始逃亡時,真正開始接觸到了底層的百姓,詩歌的風格便開始出現了變化,對於底層小民的同情,才開始大量出現在詩歌之中。

其實杜甫所過之處,並不是戰亂之地,畢竟安史之亂的戰爭地點,只局限於關東和關中的局部區域。

那時候,大唐極盛時期的開元盛世相去也不遠,可是百姓們的生活,無論是開元盛世,還是安史之亂這個時期,本質上並沒有過多的變化。

而從大量的詩歌來看,哪怕是大唐最盛時期的開元年間,尋常小民的困苦,也遠超人的想象。與那開元盛世相比,此時的貞觀年間,大唐初立,戰亂也剛剛才平息,這等可怕的貧困和小民的朝不保夕,就更加無法想象了。

古人所謂的盛世,不過是掩蓋在簿冊之中人口增加的,少有兵禍的表象之下的殘夢而已!

長安與揚州城中的繁華如錦,與絕大多數人沒有關系,飢餓依舊沒有斷絕,病死仍然是常態,人命也仍為草芥。

李世民此時露出一絲笑意,只是這笑帶著勉強,還有自嘲,口里道:「朕若是好皇帝,何至爾等如此呢?爾等今日之困苦,終究還是朕的過失……」

他擺了擺手,面帶羞愧之色。

倘若是從前,他在考慮太子和李泰時,似乎還在不斷的權衡,自己該選擇太子還是李泰,乃是選擇大唐的方向,而到了如今,李世民似乎發現,自己已經沒有選擇了。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才又道:「朕在當時舉大事,固有圖大位之心。可又何嘗不是想,在那隋末分離之時,群凶競逐!朕為男兒,當提三尺劍,以安天下。朕所崇信的,是割親愛、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倘若天下盡都鄧氏這樣的人,而又似這樣的老人家多如牛毛,那么朕得一個明君之名,又有何用?」

他嘆了口氣,心里就像是堵了一個大石一般,隨即,他又朝老婦道:「回去吧,回家中去,將來可能官府還要征發你們,可能你的兒孫們,還要遭豺狼們的啃噬。朕一人如何能照顧每一個百姓呢,唯一能做的,不過是竭盡所能而已。若是朕沒有發現這些豺狼便罷,但有所察,定將這些人挫骨揚灰,粉身碎骨。回去之後,好好過你們的日子,將來要將你的孫兒養大,等你的孫兒養大一些,他們會比你們過得好,朕今日在你面前為誓,若是你的孫兒也如他的父祖們一般,朕不堪為人君,天必厭之!」

婦人聽到李世民催促她回去,她又何嘗不是歸心似箭,家中新婦還懷著身孕,卻不知如何了,於是再三稱謝,收拾行囊便去了。

李世民則是站在了河堤上大喊:「都回去吧,回去見你們的家人,回去照顧自己的田地……」

河堤上下的百姓們,這才確信自己終於不必繼續服徭役,許多人宛如解下了千斤重擔,有人垂淚,紛紛拜倒:「吾皇萬歲。」

「萬歲。」

這萬歲和歡呼的聲音不絕於耳。

李世民面上卻沒有絲毫的喜悅,望著河堤下湍急的河水,無聲地搖了搖頭。

…………

當日,又下了一場雨。

鄧氏的宅邸里,所有的屍首早已拖走,送至遠處的亂墳崗中掩埋。

雨水沖刷了鄧氏宅中的血跡,也掩蓋了那血水中的腥臭。

仿佛這里一切都沒有發生,鄧氏一族,就從不曾存在過似的。

李世民當日召了揚州刺史等人,狠狠痛斥一通,此後責令他們發放賑災的錢糧!

他心情很不好,隨即將陳正泰叫到了面前,沉著臉道:「正泰,朕思來想去,揚州弊政重重,非要一掃這里的瘴氣不可。只是朕現在的行蹤已現,只怕消息傳回了長安,這長安要震動了。」

陳正泰很理解,李世民是微服而來,在許多人心里,陛下還在深宮里害了病,因而不能視事,所以才讓太子暫時監國呢。

固然可能會有人生出懷疑之心,可畢竟沒有任何的證據,所以也絕不會說什么,何況君父病了,誰還敢胡言亂語?

可現在天下人都知道李世民在揚州,那么局勢可能就有所變化了。

一方面,大臣們會認為陛下私自出訪,壞了規矩,難免會有怨言。何況陛下在揚州,怕也多有不便。更令人擔憂的是,太子畢竟年紀還太小,難免讓人有些不放心。

陳正泰想了想,便道:「不如恩師先行啟程回京,這揚州的善後,就交給學生即可。」

李世民若有所思,隨即抬頭看了陳正泰一眼,眼帶深意地道:「追查江南種種弊政,朕可以信任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