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數論與幾何(2 / 2)

走進修仙 吾道長不孤 1556 字 2020-09-04

他自己都預料不到自己現在的水准了。

「嗯……說不定過幾年我就能夠將谷山-志村-韋伊給弄出來?然後試著沖擊沖擊費馬大定理。」王崎自言自語,然後苦笑。

沒那么簡單。

朗蘭茲本人在打通數論和群論之間的關節上,都花了足足三十年,這還是在整整一代的數學家能夠作為他的助力的情況下——羅伯特·朗蘭茲的崛起,與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的退隱是發生在同一個時代的,兩個事件之間只隔了幾年。兩代天才如有默契一般的完成了某種「交棒」。數學的教皇將自己改造過的數學界交給了下一個有志於讓學術統一起來的人。朗蘭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擔任著「武林盟主」的職位,哪怕是蘇聯學派都在討論它的工作。

但就是這樣,他依舊花了三十年才完成自己的工作。

就算王崎知曉了對方工作的絕大部分細節,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復刻,更不可能只用幾年就從無到有完成費馬大定理的證明。

更何況,他元神在即,「幾年之後」已經沒有意義了。

另一方面……

王崎的前世畢竟是一個物理學家。如果按照某種說法,他也可以算是「培根信徒」——堅信「一切均基於眼睛所見自然之確鑿事實」者。

按照培根的觀點,科學家需要周游世界收集事實,或是反復試驗復刻現象,直到所積累的事實能揭示出自然的運動方式。科學家們從這些事實中推導出自然運作所遵循的法則。

而按照一個物理學家的觀念……「布爾巴基綱領的一個主要不足是錯失了一種驚喜元素」。

數學史的發展,處處充滿非邏輯的跳躍。指數與對數發明順序的先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邏輯的順序與實際出現的順序完全不一樣。而布爾巴基學派則是試圖將一切都納入一個邏輯的過程當中。

這倒不是說布爾巴基學派不好。王崎作為數學家的靈魂,始終陶醉在自己的研究當中。但是內心的傾向,卻讓他覺得——或許我可以嘗試一下用其他的道路踏破天關成就元神?

還有什么呢?基於這個世界的「十六重態」嗎?

所謂的「八重態」,是最初人類只發現三種誇克的時候的一種理論。在這個模型當中,「代」的概念還沒有出現,上誇克和下誇克被當做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誇克——實際上,他們應該算是同一代誇克。而在這個對稱模型當中,誇克、輕子、中微子的總的種類是八種。他們被納入一個模型當中,被稱作「八重態」

而在一年之後,就有人在這個模型上做出新的延伸,提出了第四種誇克存在的可能性。然後,更多這個模型之外的誇克被找到。

而在王崎的時代,誇克、輕子和中微子的數量應該是這樣的:三代中微子、三代輕子、三代誇克,每代誇克都有正反兩種。即六種誇克。

在不計算誇克的「味」的情況之下,十二重態的模型被建立起來。

而在這個宇宙,就應該是十六重態了。

中微子,四代,四種。

輕子,四代,四種。

誇克,四代,八種。

共計十六種。

「如果不用腦子硬套的話,倒是可以整出一套東西。」

「這樣的話,甚至不會觸動元神化的過程……也能夠發表論文,讓其他人來幫我完成後續的工作。」

「但是,現在還不能排除這個世界存在第五代誇克的情況。也就是說……使用這種理論作為元神法的根基,還是有一定危險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