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蜀中三傑(2 / 2)

兵部尚書范文煥見銀庄一事告一段落,出班奏道:「陛下,昨日夜里接到川中八百里急報,成都府路馬步軍總管張順歿於王事。」

我略加思索,心到這倒是個機會。我嘆息道:「張順總管也算是我朝元老,可惜。范愛卿,詔令,特贈官五轉,其子與八官恩澤。」

「臣遵旨。」范文煥道,「陛下,何人接之?」

「范愛卿,兵部有人選了嗎?」

「陛下,成都府路幾年前剛發生戰亂,需要一位才德兼備之士坐鎮,兵部一時並無合適人員。」

成都府路在259年和蒙古發生大戰,川西不少地方已經淪陷。成都府同揚州,襄樊一樣,成為和蒙古最為接近的三個區域,很少有人願意前往任職,特別是京城的朝廷大員。

對於四川,我心目中早有三位人選。

昝萬壽在襄陽失守後出任四川安撫使,率領蜀中軍民,嚴陣以待,抗擊蒙古,使得朝廷一時無後顧之憂,蜀亦無虞。

另外一人是號稱「四川梟將」的張珏,擔任過四川副制置使,守衛重慶,控制入川門戶數年之久。張珏坐鎮釣魚城(屬於重慶)很長的一段時間,阻止並粉碎了蒙古的大舉進犯,保衛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蒙古衛國的斗爭中,他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蒙古士兵,反對妥協投降,不僅戰績輝煌,功勛卓著,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聯合被奴各民族共同抗金,國內各民族及其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

第三位便是原重慶知府彭大雅,這位在後世默默無聞的知府,可以稱得上是宋末重慶府能夠堅守數十年的主要功臣。

早年,作為知府的彭大雅雖然知道重慶城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但是泥牆卻是其致命弱點,成敗的關鍵也在於此。出使北方的時候他已經親眼見識到蒙古鐵騎的風馳電掣,他非常擔心蒙古大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南宋,因此回到重慶後,趁戰時空檔他馬上下令加固重慶城,古代的城牆都是用泥土砌成非常脆弱不堪一擊,而他則下令全城軍民用磚石砌牆,並擴大了整個重慶城的規模,延伸到了通遠門、臨江門一帶,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到「古代重慶城」。

當時的百姓和官員們都十分不理解,對彭大雅在這個經濟困難時期大興土木非常不滿,他們走到衙門里大聲責罵他,但是彭大雅卻說:「不把錢做錢,不把人做人,無不可築之理」,意思是都到這個時候了,皇帝和宮里的大臣們都不把錢當作錢,人當作人,現在築城護國反而成為大興土木之理,但是由於時間緊迫彭大雅已來不及向大家多做解釋,依然帶領部下不分日夜的修築城牆。

正是因為彭大雅在這個關鍵時刻的「一意孤行」使得蒙古大軍帶領十萬鐵騎也沒能攻下這座城,並使得蒙古軍南下時多次在重慶城這個地方遭遇敗仗,使搖搖欲墜的南宋政權能夠風雨飄搖的多延續40多年。這時百姓和官員們才後知後覺,大表其功。可惜的是,就在彭大雅築城竣工與敵人鏖戰之時,他因為功高受人妒恨,被奸人屢進讒言,昏庸的宋理宗將他革職查辦,彭大雅被貶為庶民,最後帶著憂憤和遺憾永遠離開人世。

不過,我在登基後,從先帝書房中到了這份革職令,已經讓人帶信給彭大雅,令其在贛州好好修身養性,等待朕的進一步指示,彭大雅在收到我的書信後,心情頓時逆轉,並回信言道,自己一定會保重身體,為國效力。

這三人都是南宋末年的忠勇之士,且都非賈似道之黨。如此一來,三大鎮邊軍我便能控其二了。

重慶張珏,彭大雅兩人,我自覺可以放心,對於成都,因現在的昝萬壽資歷尚欠,還不足以成為四川的老大,而張珏等常年在重慶府,屬於夔州路,對於成都府路也不熟悉。如果貿然令昝萬壽都統成都府,會不會適得其反?我心里一點底都沒有。

我著朝臣道:「眾位愛卿,何人適合?」

良久,武將中無人出聲,這些人中一來大都是賈似道一黨,二來也不願意去危險之地,干脆默不作聲。

「陛下,若不嫌老臣年邁,老臣高達願意前往。」

「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