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江淮戰區(2 / 2)

來龍牙的情報機構也得加快速度北進了。

「對了,這淮南西路屬於哪個戰區統管?」我突然問道,我一直以為淮南西路是歸李庭芝管轄,李庭芝怎么也會有這種疏忽呢?

夏貴了一眼賈似道,小聲說道:「陛下,從名義上說是屬於江淮戰區,只是目前淮南西路基本上是由樞密院和兵部直接統領。」

「這是為何?」

「陛下。」賈似道干咳兩聲道,「這事由來已久,老臣本想就此事向陛下呈上奏折,沒想到事情突發。陛下,自高宗南渡以來,為抵御北方金國入侵,我朝將邊境沿長江分為三大戰區,分別是負責長江上游防御的四川戰區,負責長江中游防御的京湖戰區和負責長江下游防御的江淮戰區。在這三大戰區中,四川戰區和京湖戰區基本上保持原樣,只有江淮戰區的變化最為復雜,主要是因為江淮分為淮東淮西,江淮戰區時而分時而合,間或還牽涉到沿江制置司,所以有時一分三,有時三合一。」

我的已知記憶告訴我,南宋末年的防線是四川,襄樊,揚州,我根本不知道淮南西路之事,而我穿越成為趙禥後,也基本上是放在內政建設上,除了新軍,我對於軍事一直過問得很少,由於賈似道極其黨羽掌握著禁軍之故,我是采取一邊立新軍一邊整頓的策略,而整頓原有的軍隊也是先從水師和廂軍開始,對於核心的禁軍我打算放到最後。在我皇位穩定之前,我沒有想急於去和賈似道攤牌,並且襄樊之戰還有兩年,我認為時間還是夠的,但沒想到中間突然冒出一個廬州之戰來。

其實,廬州之戰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只是戰爭規模不大,所以基本沒有記載,我卻認為是因為我的到來而引起的蝴蝶效應。

我終究是人,不是陸秀夫所言的「神人」。

「師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陛下,這其中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從地理位置行政區域上來,我朝其它戰區都是建立在一個行政區域上的,而只有江淮戰區是以淮河長江來命名的,並非是按一個行政區域來的,所以,江和淮很容易被分開,各自成為獨立的戰區,江淮之間,兩淮之間距離都很遠,且地形各不相同,所以邊防布置也各不相同,淮東多水,故以水寨為主,淮西多山,故以山寨為主,比如安化鎮便是山寨。第二是從協調作戰來,如果分而制之,則會造成東西兩路不顧大局各自為政,難以保證雙方互為依靠,互相救援。所以一直以來,是分是合始終沒有定論。」

戰區的分與合,關系到整個防御體系,其影響重大。一般而言,導致戰區調整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敵我雙方軍力的變化,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情形,戰區的調整會有不同的效果。然而,整個南宋朝,其江淮戰區的分合始終搖擺不定,變化之頻繁的確讓人費解,而且其變換之原因主要還不是因為形勢的變化,而更多的是因為人的因素。

我稍事停頓,消化了一下賈似道的話語,又問道:「師臣,那現在的兩淮戰區又是何種情形?」

「陛下,端平元年,先帝將戰區一分為三,淳祐十年,又合為兩淮戰區,景定五年中,先帝又將其拆分為二,淮南東路戰區,以李庭芝為揚州制置使,負責東路軍務,淮南西路戰區卻沒有任命制置使,只是讓廬州鎮邊軍統制**等人統轄軍隊,暫時接受樞密院和兵部的指揮,而老臣至今還兼任江淮制置使的職務。所以,現在的江淮戰區既不算分也不算合。」

宋理宗優柔寡斷,在其任內,多次分也多次合。

戰區的分合各有利弊,對於性情搖擺不定的宋理宗,分分合合也是適合其性格的。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賈似道和李庭芝的關系。當年,兩人同在大帥盂珙帳下聽令,後盂珙離世薦賈似道代之,而賈似道也十分器重李庭芝的才能,後來,賈似道鎮守京湖,起用李庭芝為制置司參議,不久,由於李庭芝表現極佳,在賈似道的極力推薦下,李庭芝受到朝廷的提拔,命他移鎮兩淮,直至擔任揚州制置使。但賈似道漸漸感到,李庭芝忠於朝廷,忠於趙氏王朝遠甚於忠於自己,於是便沒有讓其擔任江淮制置使統轄兩淮。

我覺得這分和合確是難以選擇,搖搖頭道:「師臣,那依你之見,蒙古進攻廬州一事,該如何處置?」

「陛下,老臣以為,首先當弄清廬州的情形,這一點老臣估計近日廬州府便會有消息傳來,其次是判斷忽必烈之意圖,他是想全面南侵還是偶爾為之。」

「太師所言乃是關鍵。」兵部尚書范文煥贊同道,「弄清蒙古的意圖才可分別待之。」

我點頭表示同意道:「兩位愛卿說得不錯。」

陸秀夫想了想問道:「陛下,我朝淮南西路之防御力在所有戰區中最為弱小,是否需要派兵救援?」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君實,如果你是阿術,後面你會怎么做?」

陸秀夫起身道:「陛下,若先不論蒙古人的意圖,單純從軍事角度猜測,臣以為有以下兩種可能。陛下,各位大人,請地圖,如果臣是阿術,一是拿下安化,安肥兩鎮,包圍廬州;二是繞過廬州,經六安,過霍山,桐城,直抵安慶。如此一來,戰線變長,蒙古騎兵速度快,機動性強的特點便可以顯現出來。倘若我城中守軍出擊,則極有可能在野戰中被其殲滅;倘若固守城池,則他們可以盡掠周邊農作收成。」

「恩,君實,那你認為蒙古之意圖是何?」

「回陛下,臣以為蒙古人進攻廬州,乃是嬉戲隨意之作。」

「哦?這是何意?」我問道。對於陸秀夫,大家都知道深為李庭芝所器重,而且為人冷靜,在軍事上的見解非同一般,自然不是妄言之人。

「陛下,各位大人。蒙古剛剛經過汗位之爭,以目前之國力,並無一舉南下之能,且淮南西路以山地為主,並不適合大規模騎兵之戰,即便蒙古鐵騎驍勇善戰,若要全面南征,也至少需要十萬大軍以上,加上輜重後勤,淮西之地不適也。從這兩點分析,臣以為他們的目的並非要和我朝發生大規模的交戰,臣猜想,蒙古人只是為了某種未知的目的,才兵臨廬州的。」

陸秀夫之言讓在座之人都緩了口氣,覺得心里稍稍安定下來,只要蒙古軍隊不是著力南侵,那么最多也就是搶掠一番便會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