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御駕親征?(2 / 2)

「回陛下,目前正在核實各地戰艦及水師人員數量。沿海制置司統轄之地已經核對完畢,沿江制置司所轄正在核查中。」

「李愛卿,從現在的情形,沿江比沿海更為緊要,朕意欲委派一人巡視江防,順便督促沿江各地加快核查,愛卿覺得何人適合?」

李北洋想了想道:「陛下,臣以為兵部水軍司員外郎(宋代時,尚書相當於今天各部之部長,侍郎相當於副部長,郎中相當於各部屬下之司長,員外郎相當於副司長)陳奕適合。陳奕出自沿江制置司,後來又一直在水軍司任職,對於我朝水師的狀況十分熟悉。」

「陳奕?范文煥,你身為兵部尚書,你覺得呢?」

「陛下,李大人所言完全屬實,臣以為可行。」

「好。小七,傳旨,令兵部員外郎陳奕為巡江使,沿江按閱軍防並監督沿江司核實事宜,賜錢二十萬給用。」

小七道:「是,官家。」

在我將其它部門之事略作安排後,收到了第二份來自廬州的戰報。

戰報依舊是淮南西路統制范勝所寫,經核實,蒙古軍隊大約四萬余人,其中一萬名蒙古士卒,三萬名金漢混編士卒。阿術圍攻安化未果的同時,偷襲安肥,目前安肥鎮已被蒙古大軍攻破,臣等收縮防線,讓安化軍民回撤至廬州,依托廬州城牆,必能堅守。

「安肥失守?」眾人有些驚訝,私下嘀咕道。

我覺得丟失的速度也有些快了,這安肥畢竟是廬州城外重要的軍事重鎮,只是我知道現在不是檢討得失之時:「樞密院和兵部怎么?」

范文煥道:「啟奏陛下,昨日樞密院和兵部在接報後對於局勢作出分析,如果安肥鎮失守,則廬州前沿再無險可守,然我軍可死守廬州城待援。蒙古人一是可以圍之強攻,二則也可圍而不攻,繞過廬州,從西直下安慶。蒙古人若要強行攻下廬州,也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此臣等以為,阿術采取第二種方式也就是不會強攻的可能性較大。」

我點點頭,覺得范文煥所言頗有道理:「那范愛卿認為我朝是否該派出禁軍北上廬州呢?」

范文煥道:「陛下,禁軍已在准備中,是否出兵全憑陛下裁決。」

「師臣,你認為呢?」

「陛下,今我廬州守軍有二萬余人,阿術如果強攻,只要范勝能夠堅持數日,則阿術久攻不下,自會撤離,如果阿術直下安慶,則安慶有近萬邊軍與水師,也可一戰。老臣以為出兵與否在兩可之間,還請陛下定奪。」

賈似道雖然沒有言明,但其意思顯然是說,不用出兵也可守住。

這時,馬廷鸞突然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為當出兵。」

「哦,馬愛卿,說說理由。」

「陛下,即便我邊軍能夠守住城池,但也無力護得周邊百姓之安全,堅壁清野是需要時間的,是以臣以為應當立即派兵出征,以使百姓之損失能夠降到最低。」

公平而言,如果阿術不是想攻占淮南西路,而只是掠奪一番,那么出兵與否的確是在兩可之間。賈似道與馬廷鸞的出發點不同,但都是有道理的。

在今日起床時,我還是決定出兵。

原因倒也很簡單,上一次襄樊急報,夏建剛帶走一批禁軍,這一次我也要讓人再帶走一批,京城周邊駐扎有十萬非我嫡系之禁軍,我也有些害怕,萬一蝴蝶效應來了,賈似道情急之下讓禁軍反水,我還真不知道該怎么應付。

至於馬廷鸞所說的理由我還真沒想到,這點倒使我覺得有些慚愧。

我故作沉思,等了一會才道:「朕想起上次襄樊呂文德將軍上奏戰報時,師臣說過,蒙古乃我朝最大的隱患,寧可信其有好過信其無,當派出禁軍前往襄樊一帶,協助當地守備。朕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師臣之言的確是最好的建議。因此朕已經決定,兵發廬州。」

馬廷鸞立即奏道:「陛下聖明,如此可救百姓於水火,更可立陛下之天威也。」

我用賈似道自己說過的話來封住其口,他也只能無奈默許了吧。

「各位愛卿,有誰願意領兵出征?」我接著問道。

殿上之人相互,誰也沒有出聲。

我有些感嘆地掃視了眾人一遍,以前書時,常常到,帳下將軍們爭先恐後地要求統兵出征,而今卻個個鴉雀無聲。我突然想起南宋高宗皇帝趙構曾經問岳飛:「你覺得天下什么時候可以太平?」岳飛回答道:「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

難道我的大將們都是貪生怕死之輩嗎?

不可否認,蒙古鐵騎的確厲害,但南宋也並非不能一戰。在25年到264年這三十年中,蒙古大汗窩闊台,蒙哥,忽必烈分別率軍攻伐過南宋,除了最後一次因忽必烈國內有事而主動回撤外,前二次大戰歷經上百場戰役,雖然南宋軍隊一味消極防守,但畢竟沒讓蒙古人占到多大便宜。

三十年來,南宋的疆土雖然守住了,但是進取之心卻被打散了,這一點是最致命的。以至於到了襄陽之戰後,雖有宋末三傑等抗蒙英雄,也是再無勝算了。

我突然哈哈一笑,站起身道:「朕明白了,各位愛卿都不願意領兵,你們的想法是讓朕御駕親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