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安撫為上?(2 / 2)

對於這些宰相們,我當用其長避其短。

「各位愛卿,請坐。」

「謝陛下。」

我將安南國國君陳晃的來信內容詳細告訴了賈似道等人,隨後道:「馬愛卿,你先給朕說說儂智高之事。」

「是,陛下。」馬廷鸞起身道,「儂智高,儻猶州人。大約兩百多年前,儂智高的父親儂全福為我朝與安南交界處的儻猶州(今廣西靖西東部)知州,並依附我朝,後來,儂全福勢力日長,自稱昭聖皇帝,當時的安南還處於交趾國時代,交趾國君遂發兵征討,儂全福兵敗後被斬殺。儂智高子承父業,在儻猶州建立了大歷國,意圖對抗交趾,後再被交趾打敗,遭擒未幾又被交趾國君釋放。後四年又建南天國,與交趾交戰互有勝敗,同時上書我朝,而我朝當時正在與契丹,西夏交戰,故未有回復。在與我朝幾經反復之後,又發動了和我朝之戰,並接連打敗了我朝當地好幾路守軍,一度占領了我兩廣路的南部,仁宗帝只得派兵征伐,任命當時的樞密院副使狄青為帥,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平亂。最終,在狄元帥的指揮下,苦戰數番,才將其消滅。詳細經過,陛下可查我朝史料。」

儂智高是壯族,僮族首領,既反貪得無厭的交趾國君,也反不容納自己的大宋,其人究竟算是英雄還是反賊,只能讓後世去做評論了。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所以歷來在「大一統」和大漢民族之間搖擺不定,使得很多事情至今也難以定論。

我聽完後道:「各位愛卿,都來說說自己的法吧。」

馬廷鸞先道:「陛下,對於安南接受蒙古冊封一事,雖然不義,但卻可以理解。如今我朝之敵是北方蒙古,對於安南蠻夷之地,臣以為可不加理會,至於那儂家後人,陛下當派人查清,如果有反心倒是應該嚴查。」

我點點頭,示意大家繼續。

王爚起身道:「陛下,臣以為馬大人之言雖然有理,卻不可取。安南國乃是我朝屬國,怎么可以接受他人冊封呢?此風不可長也,陛下當令兩廣路出兵征討,出其不意滅之。對於那儂復,臣則贊同馬大人之法。」

留夢炎反對道:「王大人此言不妥,安南盡是山嶺地帶,如果我軍不能快速將其制服,難保不會招來蒙古人,到時安南未滅,我朝與蒙古或許反倒先行交戰了。」

王爚臉露不喜,毫不留情道:「留大人,莫非你懼怕蒙古人嗎?」

陳宜中道:「王大人,這不是怕不怕的事情,留大人說得對,如果在安南陷入和蒙古人的交織中,那我朝就要多一條戰線了,這並不合算啊。」

王爚也知道留夢炎所言並非全無道理,只不過自己是主戰派,一向不慣主和的留夢炎。王爚哼了一聲,坐回椅子上。

章鑒見氣氛緊張,便道:「陛下,王大人,留大人所言各有道理,臣以為還是先討論後一個問題。」

「好,也行。」我笑笑,來這章鑒果真如史書上所言,好好先生也。

對於後一個問題,所有人的法都是一致的,畢竟當年的儂智高之亂給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不管是何原因,儂智高之亂都屬於謀反。

「翁愛卿,立即傳中書省擬旨發刑部,令廣南西路刑獄提點秘密調查儂復。」

「是,陛下。」

我接著問道:「師臣,你怎么第一個問題?」

賈似道見我點其名,微一頜首道:「回陛下,安南國君遣使到訪,足以見得其心向宋,但又懼怕蒙古武力,這才秘密出訪我朝,所以老臣贊同馬大人之言,安南國君之舉雖令我朝不適,然蒙古方為大敵,陛下當以安撫為上,以免那安南徹底投向蒙古。安南之地雖是蠻荒,但倘若被蒙古人借機占領,我朝勢必腹背受敵。況且我朝乃是泱泱大國,自該有大國風范,懷遠之體。臣以為乘人之危出兵安南實屬不該,不如以撫綏之法來感化他們。」

文天祥也道:「陛下,臣也贊同太師,馬大人之言,以安撫為上。」

在這十位大臣中,只有王爚和吳堅認為不可諒解,當出兵討之,其余諸人都贊同以安撫為上。

從兩派的辯論來,安撫派的確說得更有道理,而討伐派之觀點雖然大義凜然,卻是顯得過於激進,給人一種考慮不周之感。

難怪歷代宋朝皇帝都不喜歡戰爭,正如賈似道所言,安撫足顯大國之彰,又不用與人廝殺,不就是花點錢的事嗎?

「莫非真的只有安撫才是上策?」我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