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三份戰報(2 / 2)

第三,廬州之戰及時提醒了各大戰區,蒙古人隨時會南下,任何時候,任何地區都不可掉以輕心。

第四,廬州之戰暴露出我朝邊軍的不少問題,如情報系統反應緩慢,對於蒙古騎軍的快速機動方式應對不足,同時也反映了我朝禁軍的實戰經驗薄弱等。

「這夏貴,一下寫了這么多,估計又犧牲了很多腦細胞吧。」我暗自笑笑。

我又打開第三份戰報,這是一封用龍牙特殊標記封好的信件。

臣夏貴啟奏陛下,臣對於淮南西路的規劃如下,我朝與蒙古交界地安豐軍無險可守,極易被蒙古突破,臣和苗再成商議後,決定奪下安豐軍西北的陽家鎮。如果能夠成功,便可依托陽家鎮之險,與壽春城一起構築一條堅固的防線,同時也可避免壽春陷於孤城的境地。近年來,我朝軍隊均以防御為主,從未主動發起過進攻,如果施以偷襲,或許有一成機會能夠成功,明日臣會前往安豐軍了解陽家鎮的地勢,待查明後再行上奏。

「小七,廬州地圖。」

陽家鎮大約在安豐軍北面約一百里外,地處淮河、潁河、淠河三水交匯之處,位於淮河南岸,扼守淮、潁、淠三水之咽喉,也是淮河南岸第一處險要之地。我仔細地著地圖,陽家鎮,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怎么就落入了蒙古人之手呢?這無疑於一把尖刀插在我朝的心臟上。

陽家鎮,在明朝時更名為正陽關,是淮河中游的水運樞紐,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說。

「陽家鎮一定得拿下,如此便可充分發揮我水師之長。」我喃喃耳語道。

「官家,什么?」小七在一旁莫名其妙。

夏貴的戰報在第二天的朝會時引起熱議,雖然蒙古阿術有主動回撤之疑,但畢竟是退了。眾大臣聽完後均自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賈似道也一改這幾日的沉悶道:「陛下,臣為前方將士請功。」

「恩,准奏。樞密院,兵部,盡快商議出獎賞結果,報朕審閱。對於初次出征的韓震,史玉琪等年輕將領當重點嘉獎,以鼓勵他們之勇氣。」

「是,陛下。」賈似道繼續問道,「對於陣亡的范勝等四位將軍該如何處置?」

賈似道見我有些糊塗接著道:「陛下,當日樞密院秉承陛下旨意,嚴令諸將,在夏貴將軍到達前以守城為首要任務,雖然也有可以出兵救助受災百姓的指令,但作為主將者卻有冒險之舉。所以,請陛下定奪。」

對於廬州統制范勝等人,我也不清楚他們屬於何派之人,廬州守軍一向不得樞密院重視,既然賈似道這般言道,顯然非其一派。從范勝的行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如果認為城池是第一位的,那么作為廬州主將的范勝就不該親自領兵出城,倘若不是苗再成臨時自薦為主將,在蒙古兵強攻之下,或許城池不保。如果將百姓放在第一位,那范勝之舉則無可厚非。

「各位愛卿,朕以為,任何時候,我朝百姓之性命當為大,范勝,**兩位將軍不懼蒙古騎軍之勇,為救城外百姓,以少擊多,乃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實為英雄也。朕決定,重獎范勝等四位將軍,除了其本人外,四人之一子進勇副尉。」

賈似道稍微一愣道:「是,陛下,臣遵旨。」

我接著又道:「各位愛卿,今日朕能夠在此安安靜靜地召集大家進行朝會,都是因為我朝有無數英勇的邊軍將士,他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力保平安,這樣的和平是類似范勝將軍,**將軍等英雄壯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各位愛卿,珍惜今天的平安生活,來之不易啊。雖說你們在各自的位置上也在為我朝的中興盡心盡力,但相比之下,他們更是值得尊敬。朕不是希望你們人人都要扛槍殺敵,但你們要隨時記住,今天的安寧日子是前方將士用鮮血甚至是生命鑄就而成的。」

我借題發揮道:「過去,我朝官場**不堪,不少朝中大員也同流合污,這樣的行為讓前方將士寒心,讓天下百姓寒心,更讓朕感到寒心。朕說過,過去的朕不會再追究,但到了下月一號,《官員行事准則》正式試行時,朕不會再容忍官場的任何不良行為。否則,朕對不起這些在前線浴血的將士,對不起天下百姓,也對不起列祖列宗。」

說到這里,我不由覺得有些激動,從龍椅上站了起來道:「各位愛卿,朕說過朕會立志於我朝中興,當然,中興一事不是朕一個人就能做到的,朕需要一大批志同道合者的協助。朕以前說過,大家都有選擇的權利,各位愛卿,本月底前,你們便該作出去留的決定了。中興之路充滿著重重困難,但這是唯一正確之路,朕既然已經選好了這條路,就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無論前面是荊棘密布還是刀山火海,朕絕不回頭。同樣,你們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嚴格按照朕的要求來做。也沒幾天了,大家好好考慮清楚。先帝說過,朕是十年的太平天子,十年說長很長,說短也很短。十年之後呢,難道大家就不想過太平日子了嗎?朕這番話有很多都是重復之言了,甚至有些話朕苦頭婆心地說過好多遍了吧?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朕覺得你們中有少數人會把朕的話當做耳邊風,去挑戰律法,挑戰朕的耐性。朕再說一遍,下月起,再有違反我朝律法及官員守則者,朕定不輕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