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又見帝王谷(大結局)(2 / 2)

第二,取消襄陽軍區,任命呂文煥為汴梁軍區制置使,吳松含擔任軍區副制置使,軍區編制為十個廂,主要任務是守衛北方防線和准備西進。

第三,原御林軍並入臨安軍區,由遠在山東的謝道臨出任臨安軍區制置使,文璋擔任軍區副制置使,編制為五個廂,主要任務是拱衛臨安。

第四,成立皇家獨立騎兵縱隊,下設三個廂,由呂文信出任制置使,孟天翔、段東樓、韓靖分別擔任各廂指揮使。騎兵縱隊和御林軍一樣,直屬皇室,主要任務是作為消防隊伍和攻堅隊伍,哪里有需要就開拔到那里。

第五,所有各軍區陸續配置火器。

第六,將大都定為宋朝的北都,並更名為北平,汴梁定為大宋的西都,更名為開封。自此,宋朝恢復了三都的布局。

大都的光復,標志著宋軍北伐的完勝。盡管東、西兩路還有十多萬元軍,但因失去了元朝朝廷的統一指揮,又得不到糧草補給,潰敗只是時間問題。

十天後,元朝西路軍在其主帥合丹的率領下,全線北撤。隨後,我西路北伐軍分兵兩路,高達將軍、張珏將軍各自率領一支人馬,順利收復了陝西和山西。按照軍務院的部署,在將山西、陝西兩地的駐防交給汴梁軍區後,兩人率軍返回川中,准備出兵吐蕃。

和阿術的估計一樣,元朝東路軍主帥董文炳在接到樞密院的密令後,卻沒有立即執行。作為漢人,他自是不願意前往上都,況且東路軍中的將士又是以漢人為主,基本上都不願意去往陌生的大漠,但是,由於忽必烈對其十分器重,知遇之恩不可不報,在忽必烈落難之時撒手不管,不是其做人准則。

收到密令後,董文炳陷入苦思之中。

經過三天的長考,董文炳終於決定,東路軍就地解散,所有將士可自行選擇出路,他自己則和軍中的蒙古族將士一起趁著宋軍還未合圍之前,從西北前往上都。

時光匆匆。

當我回到臨安時,已是來年的二月五日。

在太後謝道清的安排下,臨安城舉行了熱烈的歡迎儀式。無論是朝中官員,還是城中百姓,無不歡天喜地。街道兩旁人山人海,臨安的百姓幾乎是空城相迎,這種場面之盛,可以說是臨安城自建城以來絕無僅有的。

一百多年來,大宋朝終於恢復了昔日的光輝,收復了失去的山河。

這是每一個宋人的驕傲。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的這一句詩文終於在他離世六十年後成為了現實。

直到夜幕降臨,我才回到宮中,第一次見到了兩個皇子,趙昰、趙顯。當見到兩人時,我一時忍不住熱淚盈眶,心里暗自想道,「不管怎樣,這兩個孩子都不會成為亡國之君了。」

隨後的幾年中,朝中政事日益清明,軍事節節獲勝。

咸淳八年正月下旬,我任命陸秀夫擔任參議院院長,李庭芝擔任軍務院院長。三月三日,我將律法司從政務院中獨立出來,成立律法院,專門制定各種律法,並破天荒地任命了一位外國女人尼娜擔任首任院長。七月末,我又將南衙從廉政公署中剝離,更名為法院,負責全國大案的審查。

到了年末,西部的吐蕃(西藏)、西北的寧夏、東北的黑吉遼三省全都納入了大宋版圖。

忽必烈返回上都後,傾盡全力發展火器,的確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於生產力落後,大量的軍費開支導致其國內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各大部落貌合神離,加上西方汗國的挑撥,終於釀成內亂。雖然最終被忽必烈強行鎮壓下去,但實力大損。

咸淳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才恩吉雅在修煉中走火入魔,使得本就心力憔悴的忽必烈雪上加霜,乃至一病不起。

自咸淳九年起,我逐漸將權力下放到各個部門。

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一日,我再一次離開了臨安,在袁棘、方靈、張全一、文璋、田修顏、公孫小宸、藍羽、沈墨等人的保護下,前往帝王谷。

按照史書的記載,宋度宗趙禥卒於咸淳十年的七月。作為大宋朝的皇帝,我成功地將忽必烈趕回大漠,收復了一百多年前被金人占去的土地。

我改變了歷史,卻不知道自己能否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想到了帝王谷,或許守護者會告訴我答案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方靈的失憶症一直沒能恢復,何況老大也在帝王谷中,也該讓方靈去見見老大了,盡管方靈的記憶失去了很多,但還是清楚地記得,老大是她的父親。

六月三十日晚上,我們一行數人穿過了奇門陣,來到了帝王谷的大門前。

能夠再次來到帝王谷,袁棘、方靈、文璋等人都十分興奮,但我的心里卻是忐忑不安。

我記不清趙禥是在七月幾號病故的,一號還是三十一號?

死亡可怕嗎?

或許只是一場夢,當夢醒之時,我又回到了後世,回到了菱杉身邊。我不由自主地看著身旁的方靈,突然伸出右手,握住方靈的小手,叫了聲「靈(菱)兒。」

說完,我不再猶豫,徑直向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