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2 / 2)

小軍閥 西方蜘蛛 1616 字 2020-09-07

開業那天,陳光甫既沒辦酒席,也沒有請錢業董事,唯恐被同行恥笑,一家小小銀行就這樣靜悄悄地誕生了。

在強手如林的上海灘,一家知名度很低的小銀行,怎樣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本行所恃為命脈者,即為『服務』二字。」陳光甫響亮地回答,從而打破了銀行業以往高高在上的傳統形象。

開業初,陳光甫到底下一家銀行視察,問一個經理道:「我們服務顧客時怎樣做到更好?」

這個經理立即答道:「不論顧客辦理業務的數額是多少,不管他是一千、一百還是一塊錢,我們都熱情接待,這樣才使我們的服務能夠到位。」

這個經理覺得自己答得不錯,不料陳光甫卻說道:「你只回答對了一半,他就是一分錢不辦,只要他來到你銀行里面,你就要熱情接待,你就要為他服務好。」

本著服務社會這一理念,陳光甫決定上海銀行一元起存,方便顧客特別是普羅大眾。一元起存,就是一元錢就可以開戶,這在當時的金融界是個破天荒般的創舉。

在陳光甫之前,多數銀行是不重視儲蓄的,但陳光甫卻巧妙地抓住了這個市場空白,不僅逐步發展儲蓄業務,而且以「儲蓄」二字為銀行冠名。陳光甫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被當時的許多人嘲笑。

開業不久的上海銀行迎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這個中年人拿著一張一百元的鈔票,得意洋洋地要開一百個一元的賬戶。銀行的職員熱情接待了他,不厭其煩地一口氣寫下一百個戶頭。拿著存折,中年人心悅誠服地滿意而歸。

這場惡作劇傳出去後,反而讓不少人很受感動,記住了這家石庫門里的「小小銀行」。這家小小銀行,不僅受到很多老百姓喜歡,也受到一些大人物的關注。

夜風徐徐,人聲靜寂,星光之下的上海灘,看起來是如此的恬靜。

站在窗前的陳光甫,心情卻正好相反。他心潮起伏,腦子里反復盤旋著白天遇到的一位外國銀行家的斷言:「中國的銀行是不會辦好的。」

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陳光甫的心,使他不由想起漢口報關行英國職員傲慢的神態,國際博覽會上洋人們藐視的目光,素日與洋行打交道時遭到的冷遇......

面對這些刺激,他暗下決心一定好好辦個銀行給他們看看!

這是1920年的11月,上海銀行已經創業五年。

外資銀行卷土重來,開始打壓中國本土金融機構。當面譏刺陳光甫的,就是一家英資老牌銀行的大班。

這位老外的話雖難聽,但卻離事實真相不遠。不要說那些官辦銀行,就是上海銀行這樣的新興金融機構,毛病也很多。

五年來,一元起存解決了上海銀行資本來源問題,但如何持續有效放貸卻成為一個難題。畢竟,錢只有放出去才能盈利呀!市場風險莫測,一不小心,就會面臨滅頂之災。陳光甫首先想到的是山西票號的教訓。

民國初期,曾經叱吒風雲的山西票號紛紛倒閉。為什么擁有多種優勢的票號,生命力居然如此脆弱,滿清一亡即分崩離析?根本原因就是它們過於奉行上層路線,對官僚的依靠就像吸毒一般日益上癮!

要想避免重蹈覆轍,就必須另辟蹊徑。陳光甫將目光瞄准正在蓬勃興起的民間企業。這樣的經營策略,可能會讓當年的山西票號笑掉大牙。是呀,山西票號稱雄海內外數十年,卻幾乎沒有扶植出什么大企業。然而,要想「抵制國際經濟侵略」,除了「輔助工商實業」,還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呢?

上海銀行雖然小,但陳光甫卻決心與民族企業家並肩成長。於是,在上海銀行的股東名單里,陸續出現了諸多工商界巨子的名字:商務印書館大股東夏仲芳,中國近代實業家徐靜仁,糖業大王黃靜泉......還有張謇和榮氏兄弟。

民間企業雖然充滿朝氣,但死亡率也不低。

為降低放貸風險,陳光甫提倡對事不對人,重視對物信用,這就比錢庄要高明。

不管個人信用和情面,只看你這個企業是不是有實力,你這個企業是不是經營規范。陳光甫要求對所有放款對象進行誠信和財產調查,摸清他們的家底,為放款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北洋政fu總理段祺瑞的女婿奚東曙,在天津經營商號,平時出手闊綽,許多銀行都想巴結這位財神爺,紛紛貸款給他。

陳光甫卻通過調查獲知,此人暗中從事投機倒把生意,隨時可能破產。

於是陳光甫嚴令對其加以防范。不久,奚東曙攜款逃亡,許多銀行因巨額壞賬損失慘重,而上海銀行卻毫發無損。

正在那里想著外面傳來了管家的聲音:

「老爺,有個您的朋友求見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