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廟夜 (上)(1 / 2)

妖僧西行記 絕色夫 1468 字 2020-09-07

暮春時節,草色青嫩,楊柳風不時拂臉而過。玄奘穿著一身單薄的月白僧衣,背負著小小的行囊,大步行走在官道上。

官道用黃土墊就,寬闊筆直,道邊那平揚開闊之地,被墾作大片農田,藜麥離離,風過如同卷浪。官道上旅人絡繹不絕,常有人踏歌而行,或豪邁或俗艷的俚詞小曲便入耳而來。

玄奘自幼便在金沙寺中出家,雖然年少成名,卻一直未曾踏出過無棣縣境界,此番孤身遠行,乃是從未有過的經歷。

一路走得倦了,玄奘便學那些行腳商旅,在路邊的村寨歇腳,或是到招展著酒旗的野店點上酒菜打尖,一面進食,一面聽著那些行腳商人和村野之人喧嚷談說,在紛擾的南腔北調中,躍然著各種古怪傳聞和隱秘之事,頗令人咋舌。

他雖無遠行的經歷,然他遍讀諸書,能知天下事,兼之修行佛法多年,自有一種沉靜的出家人威儀,雖有嗜酒肉這樣異處,一路行來,卻也安然無事,並不曾鬧出什麽岔子。

他這一路早行晚宿,耳聞眼見各種新鮮景象,有了頗多的感悟,一顆心活潑潑的。

這日,玄奘在路邊的一間小酒家打尖,有兩名鄉野耆老坐在另外一桌,口沫橫飛的吹侃,玄奘靜靜的吃著酒食,話語便自入耳而來,不想就聽了一樁迭事。

話說蜀中有一大儒,收有兩名弟子。大弟子出身貧寒,拜師時家中只有半籮黍糜,便用布袋裝了一半作為拜師禮,大儒欣然納之。大儒收的第二名弟子,乃是豪富之家,拜師時極盡奢糜,奉上的財物不下萬貫,大儒亦欣然納之,曰,吾兩名弟子均奉上一半家財為束修,吾心甚慰。此事便成為佳話,廣為流傳。

那兩名耆老贊嘆大儒之高潔,轉眼就為兩名弟子的孝心爭論起來。

一人說兩名弟子皆是奉獻一半的家財,孝心應該是一般無二;另一人說二弟子所獻的財物明顯遠超大弟子,那大弟子若是有如此家財,不知會否舍得奉上,因而應是二弟子的孝心更佳。

二人誰也說服不了誰,臉紅脖子粗的爭辯了良久,便氣喘咻咻的掃視著店里的諸人,兩人對看了一眼,一齊向氣度沉靜的玄奘走過來,聲稱要小禪師作個仲裁。

玄奘神色淡淡,吃過最後一點酒肉,方才對兩人合十,緩緩的道:「兩位老人家著相了。孝心即人性,人性善變,以一時一事來評斷一人的孝心,有失公允。」

他頓了頓,又笑笑說道:「何況,此事的關鍵不在兩名弟子,而是半袋黍糜和萬貫財物之間的價值差距,被一句一半家財就輕飄飄的抹去了,讓人看不清事情的本性,這等文過飾非的手段,才是你們要爭論的所在。」

看著兩名耆老吹胡瞪眼的模樣,玄奘也不多說,招過店夥,會了賬又上路去了。

這日的垂暮時分,玄奘登上一處小崗,左右顧盼,見前方二三里的樹林中隱隱挑出一角青灰色的飛檐,似乎是一處破落寺廟,心中一喜,便尋了過去,准備夜宿事宜。

他走到近處,才發覺那角飛檐所在,是一處破敗不堪的山神廟。

這山神廟只得一間數丈見方的廟堂,斑駁的牆壁上長滿了青苔藤蔓,門窗等早已經消失不見了,就連青磚鋪就的廟堂里,也疏疏的長著一些青草。

走進廟堂,一尊積滿灰塵的山神像正對著廟門方向,神像前有一缺腿的陳舊木供桌,桌上置有一殘破香爐,香爐中有一層厚厚的灰塵,顯見斷香火的時日已不淺了。

廟頂上更是缺了不少瓦片,抬頭便可見一片天空,不過今晚看來並無雨水,倒也無妨。

玄奘在山神像前合什一禮,便放下行囊,出門折了一些樹枝,粗粗的做成一把掃帚,收拾出一塊乾凈的地方,又撿來一些枯枝乾草,在廟中生起一堆篝火。

篝火漸旺時,玄奘從行囊中取出用油紙包裹的熟牛肉,用乾凈的樹枝串了,插於火旁待它慢慢烤熱,又掏出一只裝有酒水的葫蘆,也擱於火旁。

不一時,便肉香酒暖起來,玄奘擦了擦手,便自享用起來。

吃過幾口酒肉,玄奘停了下來,轉頭看著門外,從缺了大門廟門內看出去,外面天色已是黑沉沉一片。

一陣腳步聲由遠及近,篝火遇風微微一黯,兩條人影已是走入山神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