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朱教授的故事(2 / 2)

朱教授的神色變化別人或許感覺的不是很明顯,但是陸遙卻是感受得真切,他知道這代表的是什么,他不想把氣氛搞得太嚴肅了,否則朱教授很可能不願意繼續往下說了。

「朱教授,小陸老師的這話我可以替他保證,您不知道,我們天宇寨前段時間被黑心的葯材收購商欺壓,就是小陸老師聯系他的朋友出面,和我們簽訂的葯材收購協議,他朋友給我們的價格遠遠高出那些黑心商販數倍,一下子解決了我們天宇寨和周邊幾個寨子的葯材出售問題。」李成民害怕朱教授不相信,馬上站出來說道。

年輕人或許有時候說話有些炫耀和誇張的成分在里面,朱教授和陸遙不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李成民是一個成年人,他如此說,朱交手倒是信了七分。

朱教授看到陸遙、李成民和在座的所有人都看向自己,長嘆一口氣,慢慢的說道:「這件事情說來話長,那還是四十年前,我當年隨著我的導師來過林貴省兩次,參與挖掘了兩處古代名將的墓穴,我記得在我第二次來到林貴省的時候,挖掘的是元代一位大將軍的墓穴,也就是在那次的挖掘中,我認識了當地的一位考古專家,我和他志趣相投,結成忘年之交,暢談兩天三夜。」

「他的知識之淵博世所罕見,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無一不精,無一不通,在這兩天三夜中我學到很多書本上和導師那里學不到的東西,也是在那一次,我的人生從此有了一個大大的轉折,我們聊的很開心,即便是挖掘工作圓滿結束後,我們依舊保持著長久的書信往來,我認為他才是我人生中最偉大的導師。」朱教授深深的陷入了當年的美好回憶。

「我們的書信晚來一致持續到他臨終之前,我記得很清楚,就在他去世前的三天前,他給我寫了一份長達數萬字的信,也是從那個時候,我就開始籌備這一次的考古活動。這一籌備就是三十年,為了這次考古活動,我查閱了大量的書籍,拜訪了全國很多的考古專家,我也求過很多的人。」朱教授說道最後,突然停了下來,看著陸遙。

「朱教授,你的那位忘年之交當時給您的信中究竟寫了什么,你為什么又要去求人呢?」陸遙不解的問道。

朱教授頓了許久,才繼續說道:「當年他寫信告訴我,元軍大將貼木格當時來到林貴省是為了征討一只生活在林貴省十萬大山深處的神秘部族,這個部族據說手上有一份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辦法,你們也知道,華國古代的列為皇帝,無論是賢德也好,昏暈也罷,沒有一個人不想要長生不老,永保江山,始皇帝曾經派出徐福遠渡重洋,為求長生不老,唐太宗為求長生不老,派人三番五次求仙問道,元代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自然也是如此,當時成吉思汗聽說在如今的林貴省境內生活著一支神秘的的部

族,他們手上有著一份可得長生的方子,他多次派遣使者前來求訪,卻不曾想每一派出的使者都是有來無回,後來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派遣他最信得過的大將軍貼木格遠征此地。」

「朱教授,那後來呢?」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這個故事挑動了,蘇安然和談心這兩個最好奇的人異口同聲的問道。

「據說,貼木格還真的找到了那個神秘的部族,拿到了這個長生不老的方子,可是至於後來發生了什么,貼木格和他的這支千人軍隊就消失在了十萬大山之中,再無音訊,無論成吉思汗用什么辦法,都是沒有結果,一代天驕最後只能帶著遺憾回到了長生天的懷抱。」朱教授慢條斯理的說道。

「難道當時您的那位忘年之交,他知道一些個中原委?」陸遙聽到此處,也是百般好奇,他總覺或許朱教授的那位忘年交寫給朱教授的信中說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朱教授贊許的看了陸遙一眼,繼續說道:「不錯,他告訴我,我們第二次挖掘的那個墓穴就是元代大將貼木格的墓穴,雖然當時其中沒有得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有一點他卻可以肯定,那就是貼木格的確是拿到了那份長生不老的方子,只不過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貼木格和他的千人軍長埋於此地,帶著那個秘密一起消失了。」

「……」

經過朱教授兩個多小時的解釋,眾人才知道,原來當時在貼木格的墓穴中,他的那位忘年交發現了一些線索,並且在考古工作結束以後,他把這些東西都寫在了一份詳細的報告中,上交給了上級,他希望上級領導可以重視自己的這一重大發現,撥下一大筆經費,重啟這一次活動。

但是可惜的是,朱教授的那位忘年交所提供的信息太過於粗略,而且這些東西在史書中根本沒有記載,偶爾有人提起,也全都是在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野史書籍上,上級領導很快便駁回了他的請求,甚至為此還批斗了他一番,說他這是妖言惑眾,鬼神之說。

沒有政府的支持,他只好一個人去研究,可是十萬大山,茫茫林海,到哪里去尋找,根本就沒有頭緒,他堅持了許久,心願也未能達成,只好在臨終的時候把這一切告訴了朱教授,希望他能繼續自己的工作。

朱教授為了那份萬言信糾結了許就,他的那位忘年交所說的事情的確是太過於匪夷所思,太過於接近鬼神之說,可是他又太過於了解對方,知道他絕對不是一個無事生非、信口開河的人,最後朱教授便應了下來。

也是從那以後,朱教授開始到處的查閱典籍,四處向人討教學習,無論是有名望的政府考古專家,還是那些民間的傳承老人,他一一拜訪,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匯集到他的手上,他也開始相信了那位忘年之交的話。

有了信念,他便開始籌劃,可是正如同他那位忘年之交所言,這件事情聽起來太過於飄渺,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根本就沒有人願意相信,更沒人出錢贊助這一次活動,三十多年過去,直到最近他找到了燕京陸家,他們才欣然答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