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觀復(18)如今的螞蟻得咬得動水泥才能給蟻巢開個門(2 / 2)

可既然並不想讓這里成為陰宅,又何必建造成墳墓的樣子呢?這樣建造有何意義呢?

這些問題,專業人士怎么分析也分析不出,查看資料也從未見有類似的情況,一時間他們行內對此墓的處理便出現了兩種意見聲音,一種是按照原計劃公之於眾,宣布這一大墓是近年來的一次大發現,有不合常理的地方也正在研究之中;而另一種聲音,則是認為這大墓有古怪之處,不能排除偽造可能,因此認為最好按下去不要讓太多人知道,這一方面為了避免尷尬,萬一他們現在說是大發現,但日後有新證據發現就是偽造建築,那豈不是打臉?另一方面,悄悄的不聲張,也才會有更大的空間去研究,不被外界過多打擾地去發現真實啊。

兩派意見吵了很久,最終勉強達成一致,遵從了前一種選擇:公之於眾。畢竟,這種幾乎可以改變歷史的大發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發表了便是青史留名的事情,哪個研究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呢?而且,當地管事兒的也很支持向大眾公布,因為,這地方完全有可能發展成著名景點啊!九江鄰省省會這地方,一直想搞旅游業,但是一無名山大川二無名勝古跡,正愁少個噱頭,這大墓的發現,不正好是個機遇嗎?

專家和管理者一拍即合,本以為順理成章開個發布會就把這事兒定了,可是沒成想,一直很配合的工地的資方卻突然跳出來反對了。無論當地管事兒部門怎么勸說,曉之以利動之以情,資方卻是毫不松口,不僅不松口,而且還不知道用了怎樣的奇招,最後竟然說服了當地管事兒部門,令管事兒的和資方成了一條線兒上的。

這下專家們勢單力薄,再加上本來就有分歧,因此發布會自然就擱置了,公布的事情也就再沒了下文。

也正是因為如此,像周游他們這樣的「外界」人士,直到今日都完全不知道竟曾有這樣的大墓發現。

像張小普這樣的新人,自然也就只是埋頭干活的,當時的種意見爭論他也參與不進去,而且他生性也不喜歡吵鬧,只是專注干好自己手頭的事兒,旁的事情他很少關心。因此,發表不發表什么特大發現,對他完全沒有影響。他仍是按部就班地清理著墓室,做好記錄整理,至於不合情理的矛盾之處,他也只是悄悄記下,等待完工後自己回家慢慢再查。

在臨近勘測結束的一天,張小普負責清理一間堆滿了陶器的耳室。這間耳室簡直像是糧倉,里面靠牆堆著的陶器里面,大多裝滿了谷物,當然發掘出來時都已經碳化掉了。大部分的陶器在前些日子已經清理干凈了,張小普這天被派過來重新測量一個漏掉的數據。這活兒不算大,張小普三下五除二便做完了,可他也沒急著收工,而是留在這間耳室里四處看著。

張小普只是覺得,出現場雖然辛苦些,但這樣卻可以直接面對歷史,會得到更豐富直觀的細節,因此他干這活兒一向認真。

尤其是這一次,上頭的專家光顧著吵嘴了,實地的勘查反倒沒有那么仔細,大約是專家們認為,單就沒有棺槨一條,就足以夠上重大發現了,其余的便不是特別上心。因此,清理過的耳室里,仍然留存了不少的器物碎片,張小普就跟那些來工地「尋寶」的閑人一樣,在泥土里細細過篩子,想看看還有什么重大發現。

耳室靠東牆的地方有一只石質供桌,桌子下面當初堆了不少陶罐,張小普在這里進行地毯式搜索,這還真叫他從泥里刨出來幾件小物件,比如玉佩啊,金制香囊啊,小陶俑啊之類的,張小普都歡天喜地地收了起來。

有了收獲,他也便得到了鼓勵,於是在那塊兒刨的就更起勁兒了。這間大墓是磚石結構的,地面也很奢侈地用磚石鋪了地面,哪怕是這間小小的耳室也不例外。雖然看起來這耳室里泥層挺厚,但那大多是隨著地質變化,灌進墓室的地下水帶來的淤泥。

因此張小普挖了沒多深,鏟子便碰到了硬物。他也沒有太過在意,只當是碰到了鋪地面的磚石,因此只是小心地清理了泥土,把供桌下面的一大塊兒地方清理露出了原貌。

但泥土塵埃拂去,露出的地面卻令張小普當場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