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落石出(1 / 2)

貞觀大閑人 賊眉鼠眼 3890 字 2020-09-14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貞觀大閑人最新章節!

李治服毒自盡是一個任誰都沒想到的消息。

案子剛被定性,朝臣們正是喊打喊殺之時,誰能想到這樁案子的嫌犯竟然服毒自盡了。

消息傳來,滿殿朝臣頓時熄了火,一個個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被定了案的凶手應該是什么態度?痛哭流涕,悔不當初,求饒的,悔恨的,無所謂的,世間各種眾生相從殺人犯臉上可以看個清楚。

唯有晉王李治,從被定案那一刻起,不爭辯也不哭鬧,他的表現一直很平靜,接到被削除王爵的旨意後,李治清晨獨自在宗正寺的院子里坐了一個時辰,然後回到房里讀了半個時辰書,甚至用午膳也非常正常,沒有任何不妥的表現。

午膳後,李治關上房門,照常例,李治是要午睡半個時辰的,所以這段時間沒人打擾他,誰都沒想到,就是這么一段時間里,李治在房里服下了毒葯。

消息傳到太極宮,君臣震驚!

李世民當時眼淚便控制不住地流下來,當著朝臣的面罕見的失態,厲色咆哮要太醫署馬上診治晉王,並且當庭怒喝此案另有蹊蹺,必須繼續嚴查。

下完旨後,李世民散了朝會,輕車簡從出宮,匆匆趕往宗正寺。

朝臣們心中忐忑,尤其是上疏力主嚴懲晉王的那些朝臣,更是惶惶無措,不僅擔心李世民將李治服毒之過遷怒到他們身上,更重要的是,隨著李治一聲不吭的服毒自盡,這些人終於察覺出不對勁了。

李治是皇子,而且是嫡皇子,就算馮渡真是他殺的,李世民懲罰他的旨意上已經寫得很明白,只是將他削去王爵,圈禁宗正寺半年而已,刑不上士大夫,馮渡死了不必他償命,削去王爵根本算不得什么,他畢竟是李世民最疼愛的兒子,誰知道哪天李世民龍顏大悅之後便下旨將他的王爵恢復呢?這幾乎是必然的事。

這么一點小小的懲罰,用得著服毒自盡嗎?哪個皇子如此想不開,用生命的代價來抗議失去王爵?

那么,就只剩下唯一一個解釋了,——李治這是在以死明志,用自己的生命來證明自己的冤屈。

於是,朝臣們心中的天平開始慢慢向另一個方向傾斜,隨著李治的自盡,馮渡被刺一案再次變得耐人尋味了。已經有不少朝臣認為刺殺馮渡的真凶另有其人,不是晉王李治,李治走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被朝臣們的輿論所害。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朝臣們的唇槍舌劍逼得李治服毒,嚴格的說,李治是「被自盡」的。

心神俱裂的李世民匆匆趕到宗正寺,李治獨居的院子已被禁軍層層封鎖,太醫署的劉神威領著諸多太醫正在緊急救治李治。

面色鐵青的李世民走進院子,劉神威等人急忙迎上來。

制止了諸人行禮,李世民冷冷道:「不必虛禮了,雉奴現在如何?」

劉神威臉色也不好看,垂頭稟道:「晉王殿下所服之毒名叫『烏頭』,產自南詔蠻夷之地,幸好發現得早,臣等用木片壓其喉催吐,輔以參湯灌之,晉王所服之毒吐出了大半,性命應無大礙,只是仍在昏迷中……」

李世民長松了口氣,神情愈發哀慟起來,流淚喃喃道:「雉奴,朕的雉奴……爾何至於斯,何至於斯啊!」

仰頭望天,長吸口氣,李世民邁步朝屋里走去。

經過太醫們的緊急救治,李治已無生命危險,此刻正躺在床榻上,面色慘白,氣若游絲,縱然昏迷之時,他的眉頭仍皺得緊緊的,仿佛藏著無盡的冤屈無處可訴,乖巧可憐的樣子令李世民的心直抽痛。

劉神威雙手捧上一物遞向李世民,恭敬地道:「臣等趕到宗正寺時,晉王已失神志,手中卻緊緊攥著此物……」

李世民垂頭一看,卻是當年長孫皇後逝前親手送給李治的一枚玉佩,李治甚為珍愛此物,從來不離身,幼時思念母後時常常拿出來摩挲,以至玉佩上已裹了一層厚厚的包漿,握在手心尤為順滑明亮。

這一刻李世民再也忍不住,握著李治的手大哭起來:「雉奴何必如此,朕不該疑你,不該疑你啊!乖兒且等著,朕定為你洗清冤屈,天下任何人也不能構陷吾兒!」

跟過來的朝臣們面面相覷,表情愈發復雜。

這一句話,馮渡被刺一案算是要翻案了,一切偵緝查訪全部從頭開始,長安城又要亂一陣子了。

…………

李世民下令用自己的御鑾將李治移往太極宮,一眾禁軍圍侍著御鑾緩緩前行,李世民步行在後,後面跟著一大群茫然無措的朝臣。

揚手召過一旁的常塗,李世民的聲音嘶啞且陰冷。

「大理寺辦案無能,你給朕重查馮渡案,從頭到尾給朕查清楚,朝中每個大臣都查一遍,上到尚書省御史台,下到各部各衙署,全部要查!還朕皇兒一個清白,無論誰在背後指使謀策,都要把他揪出來!」李世民咬緊了牙,森然道:「……朕要將他碎屍萬段!」

常塗凜然領命。

**********************************************************************

案子撲朔迷離,朝堂風向詭譎。

晉王究竟是不是殺馮渡的凶手,一時間說法各異。朝臣中也分為兩派,有的覺得李治無辜,因為李治自盡很不合常理,明知不會受到重罰卻仍置性命於不顧,說明晉王身負天大的冤屈,含冤莫白只能以死明志。另一派卻堅持認為晉王有罪,服毒自盡恰好說明他是畏罪自殺,因為嫡皇子都是很驕傲的人,案情敗露後強大的自尊心受不了,更受不了這輩子被人背後指指點點,斥其為殺人凶手,是故只能選擇一死,以避天下悠悠眾口。

李世民盛怒的當口,朝臣們當然只能是背地里議論,誰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去觸李世民的霉頭。

風向變得很有意思,李治都選擇服毒自盡了,可朝堂里的議論卻並沒有洗刷他的冤屈,仍有一半的朝臣覺得他是畏罪自殺,流言蜚語猛於虎,至死亦未休,這大概便是死在流言里的人最大的悲哀了吧。

李治服毒的第二天,依舊沒有任何新意的朝會上,殿外的宦官匆匆入殿,向李世民稟奏,太原王氏為首的山東諸士族求見。

李世民和朝臣們頓時愣了,這可是貞觀朝的新鮮事,從沒見過整個山東士族同時進宮覲見皇帝的。

山東士族與關隴門閥一樣,所謂「士族」和「門閥」,從外表上看,似乎他們代表了很大的勢力,其實他們真正的根基並不在官場,而是民間和士林里。士族與門閥都是貴族,他們的「貴」,便貴在文化學派的影響力,民間鄉紳集團的公信力,最後才是官場士林里的勢力。

平日里他們也只是一家家高門大戶而已,家中蓄兵不多,充其量幾百個護院侍衛,但他們在民間的號召力卻非常恐怖。所以高祖皇帝晉陽舉兵反隋時,諸門閥士族欣然景從,只需門下儒者登高一呼,強行占據道德高點,號召百姓起而反之,瞬間便能將十萬農戶變成十萬兵馬,所以李淵反隋反得那么輕松,一年之內便將隋朝推翻,立國稱帝,門閥士族登高一呼的威力可見一斑。

今日山東士族竟然同時進宮求見,委實令君臣頗覺意外。

李世民愣了片刻,袍袖一揮:「宣見。」

很快,一群穿著官服的人出現在太極殿門外。

為首一人三十來歲,身著圓領緋袍,腰配金魚袋,腳踏軟底平步靴,靜靜站在殿門外,他的身後齊刷刷站著十來名同樣身著緋袍的官員。

眾人在殿門外整了整衣冠,為首一人長揖到地,揚聲道:「臣,通議大夫,尚書右丞王然,拜見陛下。」

關隴門閥和山東士族不是普通老百姓,家族的核心子弟都是有正式官職的,盡管官職可能不高,更多的則是領個虛銜,比如王然的「通議大夫」,便是個四品的虛銜,所謂的「尚書右丞」,雖說名義上有實權,可實際卻只是掛個名而已,李世民本就忌憚門閥世家勢大,斷然不會再將國家權力交給這些大家族的子弟。

隨著王然行禮,後面的山東各家士族們紛紛跟著行禮。

李治自盡,李世民心中窩著一團火,但是面對山東士族時還是勉強擠出了笑容,揮了揮袍袖,笑道:「諸公可入殿來。」

王然與各士族成員們再次整理衣冠,明明衣冠干凈得很,卻也順勢撣了撣,相對朝堂君臣的隨意,門閥和士族出來的子弟尤其注重儀表和禮制,面君時該有哪些步驟,該做些什么,他們都嚴格按照禮制執行,一絲不苟絕不敷衍,從這些細節方面就能看出門閥世家子弟與寒門新興權貴之間的區別,簡單一個動作便看得出一個人的涵養。

撣過衣裳後,眾人魚貫入殿,離李世民三十步時站定,然後規規矩矩行面君大禮,動作整齊劃一,看得殿內一眾朝臣直咧嘴,情不自禁地跟著肅然起敬。

李世民對山東士族的表現很滿意,由於他本人不拘小節,召見朝臣時大多都是拱拱手算是行禮,業已很久沒見過有人如此正式端正的給自己行大禮了。

「諸卿免禮。」李世民笑道。

王然等人謝恩,起身。

殿內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在王然等人身上,都在好奇他們進宮面君的目的。

無事不登三寶殿,王然等人當然不是閑著沒事來給李世民拜壽的。

君臣之禮行過後,李世民溫和地笑道:「山東諸士族向來與朕休戚與共,今日諸公上殿,可有事稟奏?」

王然長揖後肅立,聲音不卑不亢道:「陛下,臣今日此來,是為晉王與太原王氏的婚事。」

一言畢,滿殿驚訝。

李世民都情不自禁挑了挑眉:「雉奴與太原王氏的婚事?」

「是,半月前,陛下下旨晉王與王氏之女成親,至今卻不見禮部來人與王家商議大婚禮儀,臣特來相詢。」

李世民皺起了眉,沉聲道:「王卿可知最近朝堂發生了許多事?」

王然道:「臣知道,晉王殿下被無恥宵小所陷,含冤莫白,昨日竟被逼得服毒自盡以死明志,殊為悲壯。」

此言一出,朝班內有些大臣頓時微微色變,有的甚至傳出一聲怒哼。

區區一個士族子弟,竟公然將此案定了性,一口咬定晉王是被冤枉的,這算什么?你太原王家承包了刑部大理寺嗎?

李世民臉色黯然道:「吾兒身陷命案,真相至今未明,滿朝皆雲懲處,王卿何以冒此不韙來提親?」

王然道:「君子之本,『誠信』二字矣,兩家既有媒妁婚約在前,晉王與王氏女皆無痛無疾,婚事當然要照常,豈有因宵小構陷而耽誤了婚姻大事?」

李世民飛快掃了一眼群臣,微笑道:「王卿你左一個『構陷』,右一個『宵小』,你如何能知晉王是被冤枉的?」

王然果斷地道:「臣不知朝堂,但臣知晉王殿下,殿下溫潤如玉,知書達理,品行端正,德出於眾,是為皇家君子也,美玉般的謙謙君子,怎么可能做出刺殺朝臣的惡事?晉王殿下之品行和人才,王家上下皆知,能得晉王為王家婿,是為王家百年幸事也,區區構陷之事上不得台面,怎能與約定的大婚相比?臣視之如無物矣。」

這番話可算是得罪人了,殿內頓時一片憤然的議論聲,礙於李世民最近心情不好,尤其聽不得別人說他兒子的壞話,許多朝臣縱然憤怒,卻也不敢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