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帥帳論策(下)(2 / 2)

貞觀大閑人 賊眉鼠眼 2714 字 2020-09-14

長史恭敬退下,李素躬身道謝。

李世民笑容漸漸斂去,呆呆注視著地圖,嘆道:「朕確實輕敵了,當年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皆大敗而返,若說全怪他暴虐無道,將士離心,恐怕也不見得,高句麗並不容易征服,窮山惡水,百姓貧寒,舉國子民失無所失,若有外敵啟戰,怎能不豁命相搏?是朕想得太簡單了……」

眾將一陣沉默,其實,豈止是李世民想得簡單,所有將軍都想得簡單了,大唐這些年攻無不克的勝績已漸漸沖昏了君臣的頭腦,驕氣漸盛,滋生了輕慢之心,以為東征高麗也和以往任何一場戰役一樣手到擒來,現在李素一盆涼水倒頭淋下,帳內君臣終於清醒了,他們第一次用凝重的目光正視這個貧瘠卻凶悍的國度。

盯著地圖看了許久,李世民抬頭看著李素,道:「子正似有未盡之言吧?剛才你說了那么多困難,依你之見,我軍當如何攻伐之?」

李素嘴唇囁嚅了幾下。

其實以他的看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現在掉頭回長安,不損一兵一卒,就算是出來旅游度假,再等幾年,等大唐民間和國庫漸漸充盈,軍隊有足夠的糧草支持再起兵攻伐,有了充足的糧草,行軍再慢也不怕,一路慢悠悠地過去,最後兵臨城下,不打也行,反正有的是糧草陪棒子們耗著……

不過這些話李素不敢說,就算說出來李世民也必然不肯答應。

李素發覺李世民對征服高句麗的執念簡直已陷入了魔怔,拼命想在有生之年做成這件閃耀千古的大事,誰勸都沒用,帝王一個念頭,拖著全國百姓和軍隊陪他玩命……

沉吟片刻,李素緩緩道:「陛下,依臣之見,我王師行軍至柳城之後,應當……渡河分兵,將三十萬大軍分別劃為幾個部分,由程伯伯,牛伯伯,舅父大人等這些老將各領一軍,互不統屬,分別從北面,西面,南面三個方向,同時向高句麗都城平壤行軍,三路人馬進擊時,遇山則過,遇水則渡,遇城則攻,只要定下大的戰略意圖,具體如何行軍如何攻伐,由領軍的將軍們自行決定,陛下則居中領十萬兵馬押後,緩緩向前推進……」

「北面兵馬直取扶余,首先切斷靺鞨契丹與高句麗之間的聯系,防止高句麗向靺鞨契丹求援,西面兵馬取遼東,白岩,過千山山脈南下,南面兵馬與張亮大總管的兩萬水師遙相呼應,取安市,卑沙,建安三城,兩軍會合後取慶州,最後兵鋒直指平壤,三軍同時進擊,橫掃高句麗半壁江山,最後會師於平壤城下,如此,便可不必擔心腹背受敵,輕松從容攻克平壤……」

李素所言的戰略很新穎,他幾乎將君臣這幾日商議的所有戰略可能性全部否定,帳內君臣聞言沉吟不語,眉頭緊蹙,似乎正在消化李素剛才的這番話。

寂靜之中,忽然聽到一道急切的喊聲。

「父皇,不可信李素之言!」

眾人愕然扭頭望去,卻見魏王李泰一臉焦急地走過來,肥肥的臉上淌著豆大的汗珠,一副焦慮的模樣。

李素亦愕然許久,剛才自己一直都在帥帳內,怎么沒注意到這么大一只家伙也在?這只保齡球從哪里冒出來的?

李泰身子很寬,一人能頂三人,見他艱難地擠過來,眾將很自覺地讓開了一條道。

李世民看著李泰,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道:「青雀亦有高論乎?朕與諸將願聞其詳。」

李泰點點頭,隨即回頭狠狠瞪了李素一眼,然後道:「父皇,李素所言誤國誤軍,切不可聽,我王師興傾國之力,盡起三十萬大軍,為的就是畢其功於一役,以獅子搏兔之勢一舉將高句麗平定,若然分兵,必被高句麗所趁,我們畢竟是在高句麗的國土上征戰,天時地利皆不如人,全軍合力進退方可競功,若將大軍分兵三股,每一支軍隊的戰力未免小了許多,而且因為地形不熟,路途險惡,難免會被高麗軍隊各個擊破……」

頓了頓,李泰望向李素冷笑道:「更何況,分兵豈能輕易言之?別的且先不說,分兵之後各軍糧草何以為繼?如何運輸?戰馬和軍械如何度之?領軍將領彼此之間互不統屬,如何令出一門?父皇居中軍緩進,如何調度?李縣公,這些弊端你可曾想過?」

李素神情淡定地道:「想過,總的來說,利大於弊,分兵是目前最穩妥的辦法,高麗山地崎嶇,叢林眾多,稍有不慎中了埋伏,便是全軍覆沒的下場,若將大軍分為三股,就算其中一股全軍覆沒,另外兩股也足夠掃平高麗,攻克平壤,簡單的說,這是分散風險,不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里,從概率上來說,我的辦法也是成功率相對比較高的。」

李泰怒道:「簡直一派胡言!集中全部主力攻其一點,逐個擊破不是更穩妥?分兵才是風險最大的,李縣公你一介書生,既無領軍之能,就請你莫再大放闕詞,誤我三軍將士之性命!」

李素嘆了口氣,幸虧這幾年懶出了一定的境界,一般都不太願意動手了,不然換了當年的脾氣,現在早就一個大嘴巴子抽過去了,不過現在嘛……

李素微微一笑,竟懶得爭辯,闔上眼自顧養神。

帳內眾人一直聽著二人的爭辯,見李素已擺出不理睬的樣子,眾人才呼出一口氣,然後所有人的目光全望向李世民。

李世民神情頗為猶豫,顯然李素和李泰的話都有道理,一時之間竟難以選擇取舍。

分兵是大事,而且是一件非常麻煩的大事,此次東征帶出來的將領皆有主帥之才,李績,程咬金,牛進達這些人,任何一個都有足夠的能力帶領幾萬兵馬攻城拔寨,然而李世民猶豫的是,果真有分兵的必要嗎?如果分了兵,那么之前做的一切部署和安排就不得不全部推倒重來,督運糧草和攻城軍械的後勤將士和民夫便不得不分出三個部分,跟著三支軍隊跋山涉水,更重要的是,如果主力分散了,戰力也下降了,如何保證這三股分出來的大軍不會被敵人各個擊破?

有利有弊,李世民委實為難了。

看看李泰,再看看李素,李世民苦笑不已。

都是人中龍鳳之姿,可惜意見相左,難以相容。

輕輕敲了敲桌子,李世民望向眾將,緩緩道:「兩位的意思大家應該都聽明白了,諸公以為如何取舍?」

李績沉默片刻,道:「陛下,老臣舉不避親,竊以為李子正的法子頗合情勢,如今看來,唯有分兵是最穩妥也是最有希望平滅高句麗的。」

程咬金哼了一聲,道:「子正賢侄,老夫公私分明,這次老夫可不幫你了,老夫覺得魏王所言有理,分兵是為帥之大忌,三十萬大軍擰成一股繩,就像握緊的拳頭一樣,不管遇到什么敵人,只管一拳砸過去,什么貓狗跳蚤全部砸為齏粉,取一條直路沖向平壤,這才是最有效的法子,而且也能用最短的時間平滅高句麗,節省下許多糧草,若是分了兵,則必須將高句麗半壁繞個大圈,不僅浪費時間和糧草,時間久了變數也大,很難保證戰局會出現什么變化,陛下,老夫以為不可分兵。」

眾將互相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不知不覺分成了兩派,一派覺得李素所言有理,分兵最穩妥,另一派贊同魏王李泰,覺得集中主力以獅子搏兔之勢直取平壤方為王道,兩派之間議論紛紛,接著聲音越來越大,爭吵也越來越激烈。

李素搖頭苦笑。

他不怪任何人,包括反對他的魏王李泰和程咬金,行軍打仗這種事,站在將領的角度,每個將領都有各自的性格,性格影響著各自的戰略戰術,比如程咬金,他的性格就是直來直去,所以他覺得集中主力像拳頭一樣猛砸過去,而李績打仗講究穩妥,如鈍刀子割肉,一刀一刀慢慢劃拉,只求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大的勝果。

出發點其實都一樣,只是因為性格而導致了行事方法不同,李素不是不講理的人,哪怕程咬金旗幟鮮明地反對他,他也並不介意,帥帳之中不講交情,只論勝負,畢竟每個人都要為這幾十萬關中子弟的性命負責。

可是李素還是覺得心里沉甸甸的不舒服,作為活過兩輩子的人,李素知道真正的歷史上李世民攻打高句麗付出了怎樣慘重的代價,最後的結果說得好聽算是慘勝,說得不好聽根本就是兩敗俱傷,最後打到一半不得不下令退兵,這是李世民第一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發動東征之戰,撤兵之後沒過幾年李世民便駕崩了,高句麗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教訓太深了,然而如今這個時空里,李世民他們並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怎樣的結果,李素能怎么辦?難道掐著李世民的脖子滿面猙獰力竭聲嘶地告訴他趕緊按我說的辦,不然你就等著栽跟頭吧?

想想挺爽的,但不能玩真的,李素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