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站在伊朗的角度考慮問題?(2 / 2)

比如那位伊朗女管家,順利通過邊檢站進入伊拉克,逃出了伊朗;比如肯?泰勒,所有的功勞都記在了他和加拿大政府的頭上,他獲得了聯邦政府的特別嘉獎;比如那六個人,同樣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

為了不影響到使館中的人質,中情局只能將這件事密封,托尼?門德茲獲得了情報部門最高的『情報之星』獎勵,卻連家人都不能通知,還要在頒後立即交還回去,只有等到事件解密那一天,才能真正拿回自己的榮譽。

幸好,他只是等了十幾年,沒有等到死。

英雄當然要有屬於自己的歸宿,於是最後他回到了家,親吻妻子,抱著兒子,仿佛這些才是屬於他的一切……

畫面最終定格在了《阿爾戈》的一副插畫上,這部拯救電影就此落下了大幕。

劇院中再一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雖然電影的結局早在預料之中,營救成功也是他們早就知道的結果,但其中的宕起伏狀態和緊張氣氛的渲染,通過連續地鋪展,不給人放松的機會,一氣呵成最終達到高.潮。

「恭喜你,瑞恩。」

掌聲漸漸稀落,傑拉爾德選送上了恭賀,接著更多的人圍了上來。

喬治?克魯尼則成為了全場另一個矚目的焦點,相當多人圍攏在了這位導演界的新人身邊,贊美的話同樣不少。

影片之後,還有必不可少的新聞布會。

「盡管片子只是還原了一段拯救人質的事件,不過『重現』正是它的可貴之處。」

面對記者對電影主題的詢問,瑞恩對著話筒侃侃而談,「因為它如實地反映了那個混亂的時代和一段匪夷所思的中東往事,暴戾瘋狂的伊斯蘭革命,歇斯底里的伊斯蘭衛隊,一籌莫展的白宮,以及妙想天開的中情局,還有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的好萊塢!」

其實話說回來,這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價值觀折射片。

好萊塢一干電影人的仗義出手,成就了這部『電影中的電影』,男主角的勇氣和責任讓其成為救世主般的英雄,其上司的勇於擔當在關鍵時刻讓這個『最好的壞主意』變為成功的現實,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會讓人感受到了一股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白宮在關鍵時刻的決策果斷迅,中情局不像印象中的那樣冷冰冰,好萊塢也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功利,電影的時代背景雖然陰暗壓抑,卻讓人心中充滿溫暖,六個公民的生命原來如此重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算是為老美塑造了良好的國家形象。

當然,這是電影中的內容,至於真實的情況如何,有誰會在乎?

只要北美觀眾喜歡,只要美國人肯掏腰包買票,好萊塢就會制作這種符合市場主流口味的電影。

隨後,瑞恩恢復了沉默,以他現在的身份地位,不需要在這種場合出風頭,反而是喬治?克魯尼和一眾演員,需要面對媒體宣傳自己,增加曝光的機會。

不過,一個明顯有著中東長相的記者的問題,引起了全場的哄笑和無數鄙夷的眼神。

他問喬治?克魯尼,「既然是紀實性電影,為什么《阿爾戈》沒有考慮伊朗的立場,從相對公允的視角出來解讀伊朗人質事件?」

這樣的問題確實很好笑,無論是喬治?克魯尼還是其他演職人員,根本就沒有想回答的意思。

瑞恩不禁看了看那個明顯是新人,很可能信仰伊斯蘭教的記者,他顯然忘記現在站的這個地方是北美,是美利堅合眾國。

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電影,會考慮伊朗人的感受,會站在伊朗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嗎?

別忘了,伊朗核問題一直存在,在美國人眼中,它與北韓一樣,都屬於邪惡國家的范疇。

其實,在好萊塢電影中,中東題材的影片早就形成了固有的機制,作品必須以美國主流社會的審美情趣、鑒賞品味作為唯一機制,必須符合全美語境中特有的『中東主題』,符合聯邦政府與媒體塑造的『中東形象』,也要符合全美民眾心目中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好萊塢的人不是傻子,瑞恩更不是,哪怕是腦袋進水,他也不會投資幾千萬美元,去拍攝一部反映伊朗人站在正確立場的電影,不說這幾千萬的投資會打了水漂,這樣的電影上映後肯定會引輿論的嘩然。

這樣的話本身就很好笑,好萊塢畢竟是美國的好萊塢,它怎么會站在別的國家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即便偶爾有這種情況,掩藏在背後的,仍舊是抹之不去的大美利堅主義。

至於《阿爾戈》上映後,伊朗國內會出什么樣的聲音,對他本人來說,重要嗎?

即便是伊朗政府將他告到海牙國際法庭,瑞恩也不會在乎。(未完待續。。)